先看一则小故事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如果用奖励会强化行为来解释上面这个小故事,很难解释得通。毕竟,孩子一开始什么钱也得不到嬉闹得还挺开心,第三天每人有2美分的奖励大家却气地不想玩了!
这个故事耐人寻味,也隐含着我们家长务必要重视的一个心理方面的小技巧,我们试着用前面讲到的“CAR”模型来分析一下。
来看上次提到的“CAR”这个模型:
“CAR”心理需要模型那么,怎么用这个模型来解释篇首的故事呢?
孩子们原来的玩耍全是自主感(autonomy)支配的,玩耍嬉闹胜任感(competence)也没问题,所以这时候是他们的内部动机驱动他们做这件事情。这时候如果有人 出来制止他们,因为有逆反心理,孩子们恐怕会闹的更嗨。然而,当老人提出花钱请他们玩耍嬉闹时,孩子们的内心出现了微妙的变化,这时候他们的内部动机逐渐被引导向了外部动机(为了酬劳而玩闹),自主感大大减弱,特别是老人很有心计的逐渐减少“酬劳”,引发孩子们的抱怨:“才给这么点钱,就想雇我们天天嬉闹。”于是,当老人不再给钱时,他们也就没有任何内部动力了。这里面还用到了心理学里面的锚定效应,老人一开始给孩子们锚定了一个较高的价格,再之后逐渐降低,让孩子们感觉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不符,从而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那么奖励一定会削弱孩子的内在动机吗?
答案是不一定,适度的奖励会促进孩子内部动机的形成,只有奖励不当才会削弱孩子的内在动机。那么关于奖励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一.什么情境下需要使用奖励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
通过自我决定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奖励是否合理重点是看这个奖励是否满足了孩子内在的心理需要,从而促进或阻碍了内部动机的形成。
1.如果孩子已经对某件事情有很强的内部动机,那么孩子做这件事时最好不要奖励。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找到一些喜欢绘画的孩子分为两组,一组许诺“画得好就奖励”。另一组告诉他们“非常期待经常看到你们的作品”。两个组的孩子都高兴地画画,前一组的孩子得到了奖品,后一组的孩子得到了赞赏。
三个星期以后前一组的孩子兴趣明显降低,大多不情愿主动去绘画了,后一组的孩子却一如既往,兴致不减。这个实验曾反复进行多次,结果都是一样的。
所以,当孩子们不需要物质激励也能出色完成某活动时,你没有必要画蛇添足给他奖励。想激励孩子,一定要多用精神奖励,因为这样能增强孩子的胜任感(competence)和归属感(relatedness)。
2.如果孩子在某件事情上没有内部动机,而我们又希望TA能喜欢上这件事(比如读书、弹琴),可以适当的结合心理学采用一些奖励的办法,但不一定是物质奖励。
刚刚开始的时候,可以跟孩子协商,读书的话可以协商今天读的内容,弹琴的话协商学习哪些内容,练习哪些部分。心理研究表明,如果孩子参与了协商的过程,那么孩子的自主感(autonomy)会明显增强。
3.对于处在幼儿期或者童年期的孩子来讲,他们的内部动机尚未形成或者正在形成的过程中,这个时候确实需要外部的物质奖励来引导他们去从事一些活动,进而逐步发展内部的动机。
在幼儿园阶段和小学阶段,我们经常看到老师通过奖励小红花、心愿卡等方法鼓励孩子学习和劳动,这种外部强化手段对这个阶段的孩子非常有效。通过这些奖励手段让孩子不知不觉中对学习和劳动产生了兴趣,当他学习能力越来越强,他的胜任感(competence)就会增强,增强自主感(autonomy),进而转化成内部动机。
二.怎样才是正确的奖励方式?
上面提到的画画的例子,得到奖品的孩子最后内在动机反而减弱了,为什么会这样呢?用物质奖励作为孩子行为的诱导和刺激,会造成两个严重的问题:
一是会让孩子误把奖励当做目的。孩子潜意识里会认为自己是为了奖品而做这件事情,就像一开头文章里的孩子们一样,他们认为自己的玩耍嬉闹是为了挣得奖金,当奖金减少时,他们的内部动机就消失了了。
这是很可怕的一种情况,如果孩子为了奖品而努力,当奖品减少或者消失的时候,内部动机也会消失。
那么是否不能进行物质奖励了呢?答案也不全是,有些物质奖励并不会减弱内部动机,比如孩子参加比赛获得了奖金,这种奖励会更加增强孩子的胜任感(competence)和自主感(autonomy)。
我们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要为孩子在某一方面的优秀进行奖励,那么一定要牢记一点,就是奖励的时候,一定要明确:奖励不是目的,要说清楚奖励孩子的具体原因,说清楚孩子在做这件事的时候表现出来的优秀行为,越具体越好。提倡惊喜奖励,而不要用“if……then……”的句式,孩子在某一方面的行为超出了预期,我们就可以对这一行为进行奖励,这种奖励不会减弱孩子的内部动机。比如说,我在生活中经常用的话术是:“你给我们惊喜,我们也会给你惊喜!”
如果用语言赞扬孩子的话,一定要多用描述过程的语言称赞孩子而不是笼统的赞扬。
比如“这件事你做的太棒了!”这样就不太好。应该改成孩子做的好的地方准确的描述出来,比如表扬孩子作文写得好,可以具体的指出哪些句子好,好在哪里;表扬孩子扫地干净,可以具体指出通过孩子劳动地面的干净程度,这样孩子会更有胜任感,今后才会更加积极主动。
总之,要记得,不管什么样的奖励方式,多奖励过程而少奖励结果,这样就能保护好孩子的内部动力,适当且正确的奖励,会让孩子更加积极主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