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把送给华南师范大学带队老师的书,写好祝福,放在前台后才退的房。后来回到重庆,她和我说,本来前一天也是要请我吃饭,但是因为都是武大博士聚会,所以也就不好叫上我。我对她说,说不定过两年我真成你师妹呀,那时候肯定来大吃一顿师姐。
在机场等飞机时,和川大毕业的博士聊天,才知道他曾经在广汉飞行学院工作了7年,刚调来学校不久。7-8年前川大历史学的博士,那是多有议价能力的条件呀。然而他去了飞院,当公共课老师,只因为“穷太久了,只想去工资高的地方”。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反过来说也是对的。
人无近忧才能远虑,人穷志短,在解决温饱问题面前,任何高瞻远瞩的理想抱负都是空中楼阁。人,总不能真的画饼充饥。
想起之前和北师大读博的好朋友聊天,也是关于就业问题。如今他是做社会福利相关研究,也就接触到比之前多很多的底层人群,面对非媒介成像的真实社会,他成长迅速,远比当初那个老在第二自修室楼梯口堵着我,问考研政治背诵得怎么样的人,成熟稳重。本科毕业之后,我和他分别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人生,终于两个人都从喜爱掉书呆子的书友,成长为如今开始努力向大地最深处扎根的社会研究者。当然在“研究者”这个身份上,他走得比我彻底,我还在起跑线上徘徊。
他和我说,现在的年轻人总是在考虑“这份工作我是不是喜欢、感兴趣”这样的问题,但是忽视了最根本的问题“人要先解决生存问题”。我很认同——我们的同龄人或多或少都有父母这两座大山可以依靠,或多或少家里面都有一些资产积累,也就是从小生活无忧无虑,不知道成为完整的社会人,经济独立是根基性的一步。太多的人,把顺心如意的物质自由当做了理所当然。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研综合报告》里面显示,国内应届生平均期望薪资8431元/月,北京期望薪资是12992元/月。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太幸福的小朋友,不容易获得快乐。
说到这里,和马院出去这一趟,能聊天的人我都说上了几句话,马院老师有一个大概的画像——家贫。因为这个原因,产生了系列问题:审美不高,生活情趣不高。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用来武装的群体就是群众,特别是劳苦大众;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思政和历史这些让人感觉学究的学科,本就无法吸引见过更多世面、有更多选择的富有家庭子女。这样导致一个结果,我们的思政老师视野都不够开阔,导致课堂的趣味性降低,经历都不够丰富,导致人格的吸引力不足,外在形象老气横秋,导致教学的美学感受降低。话句话说,就是思政老师距离当代青年人信服的师长形象太远了。
但这又是一个悖论,人文社科能出成果,有一点很重要,是对及时的金钱奖励反应麻木。麻木有两种原因,一是财富超越了需求开销额,二是贫穷限制了财富想象力。如此,才能青灯古佛前,心如止水,一条冷板凳做到底。
期待越来越富裕的中国社会,让更多读博士的人是真正为兴趣、为社会发展而做研究,而非讨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