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得感”的养成
“我是配得到我想要的东西的”,或者“我可以通过自我的努力与付出,收获我期许的美好”——这是“我”对配得感的直白“翻译”…
但是“养成”“我配”——却不仅是钱的威力,毕竟把“我配得”的理念植入潜意识,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养成…
也许这是生活中潜移默化间注入到心里的对于“钱的理念”,甚至是价值观的一部分!
在“樊登读书会”里,看见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讲小男孩兴冲冲地从餐车里买回了“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盒饭”…
我觉得他那么开心地跑回父母身边——一定是认为“小小的他”,也可以为这个家做些什么了…
父母一定会为他,感到骄傲的!
只是妈妈看见“小男孩”抱着三个盒饭回来了。便粗暴地“骂”男孩子浪费——立马拉着他的手,去退了两个盒饭,只留下男孩自己的一个盒饭——“自己吃”。
孩子一边抹着泪,一边把盒饭咽下了肚子——我想:此时的他,一定行同咀蜡般“痛苦、受伤”…
换一个结局:如果母亲看见小男孩买回了全家人的饭,感到不划算,毕竟火车上的饭,有点贵…
妈妈,先是“肯定”小男孩的能干,能够考虑到“妈妈爸爸”也饿着肚子,所以买回了三份饭…
然后告诉他:火车上的盒饭,价格贵,也不划算,“自己”是怕饿坏了他/小男孩,才让他去给自己买份饭的…
一会儿到站了,“我们”要去吃好吃的…
然后再让男孩子领着“大人”去退掉不吃的盒饭…
这样给男孩子留下的成长,是不是会更正面些。下次小男孩又再次行使经济权利时,是不是会更全面,甚至主动询问“自己的安排”的合理性…
我觉得:这样的经历,不仅有利于小男孩对于金钱的意识,并且帮助他获得了“规划与计划”的能力…
最重要的,母亲这样的举动,不会伤害“小孩子内心”的“配得感”…
这样,却可以在一次次的经验中,不止满足了孩子独立自主的欲望,而且他/她的内在,是相信自己值得拥有最好的…
因为生活告诉他/她:合理的规划自己的举动,却能够让自己成为更好,值得感受到更多生活的美好!
许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