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新颖老师说过,把困惑变问题,把问题变课题,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提升课题研究动力的路径。
这就像孔子所说的那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只有一个饥饿的人,才会对馒头产生强烈的愿望和动力,只有一个需要答案的人,才会对一个问题产生莫名的兴趣,只有一个需要财富的人,才会对挣钱感兴趣。所以如果是为了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去做课题的话,才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内驱力,会主动寻找各种文献,找到相关切入点,设计各种问卷,进行各种尝试和及时的归纳总结,课题结束之后,还会积极推广。
对于中小学老师来说,先天的不自信,阻碍了课题研究的脚步,其实我们的特长不在于理论研究,却在于实际案例的搜集和整理,我们应该发挥我们的特长!
所以我一直想做一个和心理健康课有关的课题,这个课题就是研究一个一个的课例,行程配套的教学设计、PPT、课程资源和学案,现在有很多人进行了研究,但每个人的切入点是不同的,它的适用对象也有所不同。我这个想法的来源是我曾经辅导过的几个考心理健康教师资格证和招教特岗考试的人,因为我的辅导她们很顺利的通过了面试,这便让我更加充满信心。
我有十几年的上心理课经验,也参加了很多线上的全国各地的心理老师教研,拜读了很多老师的优秀的公众号,对于心理健康课的六大主题和各自对应的经典活动有了初步的认识,也进行了一定的尝试,也搜集和购买了不同版本的心理教材,有统编版,也有校本教材。无论哪种体系的教材都有适合的对象,所以做类似于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应该说难度不大,而且容易出成效,关键是这个成果本身起码是可以在自己学校进行推广使用的,起码可以在需要的人群中得到小范围的推广。
如果我的课题研究能让一个人受益,我的课题就是物超所值的!这样的课题在研究的过程中,我本人的压力也不会太大,是比较开心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