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传奇

作者: 王华_3533 | 来源:发表于2019-02-01 01:44 被阅读0次

              医生传奇

                  王华

            小时候最怕见医生,结果还是免不了打针。不老实的话,比如不肯穿棉袄,不肯睡午觉,不肯吃不喜欢的食物,大人恐吓小孩的套话:“再不听话,叫医生来,打针了”。可以称为怕医生阶段。医生实际是冤枉的,是大人出于管束小孩儿的目的,把医生妖魔化了。

            长大了,慢慢才知道看医生是因为有病,有什么病就得找什么科的医生。医生的形象在我的心中变了样,变得敬仰起来。但是,也就是凭着感性。 儿童时代看外科,因为淘气,断不了皮开肉绽或头破血流;看皮肤科医生,往往是“年轻一代”,比如“足下蹬”的脚癬、满面孔的骚咯嗒(青春痘)、浑身痒的风疹块。看着看着不是有久病成医之说吗,也就摸着点儿门儿啦,看医生也就是一个行业的从业者吧,没有什么神秘感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病也有相应的特色。看前列腺医生,可能过了六十华诞;外科转内科,说明马齿徒增;再转到心血管科,七十以上,廉颇老矣。从中医院(疑难杂证)到西医院(心血管搭桥),说明英雄暮年;到了肺科医院,非老慢支即肺气肿,不胖也喘;到了肿瘤医院,听医生讲:“别不舍得,想吃啥就吃点啥。”这叫“临终关怀”。 人生三阶段,离不开“三种人”:少年老师,中年老板,老年老伴。但一辈子都离不开的,是医生。没有医生,一不小心就定格在“镜框”里出不来了。 作为普通人,有两种营生不能讨价还价,一是请老师,二是看医生。开刀砍价八折,是否刀下留二分呢?这叫报应,一报还一报。只听说“购物打八折”,没听说看病打八折。医生虽然天天接触病原体,实际上却是最清高的行业:悬壶济世,所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民间的说法:“妙手回春”,那简直是一双创造奇迹的手。 这医生真是了不得,如果是名医啊,那就和你不得了啦!

          细细想想倒也不见得。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医生往往是欧美博士,练手的机会远高于国外同行。据说在欧美,一个外科医生一周才有几台手术;在北京,好医生一天到晚都是手术,都需要在家练俯卧撑,以保持体力与腕力。手术室里,一个主刀医生同时操作几台手术,从早到晚,熟能生巧。据说人的胖瘦决定脂肪厚薄,一刀下去,太深了伤内脏,太浅了还要再补刀。好医生看看你的脸,就知道你的皮有多厚,哪怕腹部,无需按,一刀下去,五花三层,刀刀有肉。 在美国经商的华侨,一有病就跑北京、上海,理由很简单:都是欧美系的医生,但国内比欧美同行熟练,尤其是快,三下五除二,刀刀见血, 手到病除。在欧美,医疗保险看病基本不花钱,可是你得预约,得等。除非你买的私人保险或者干脆就是自费,那是要什么条件有什么条件,要哪个名家看就哪个名家看。于是乎,看病排队往往“小病变大病,大病变死病,有病实在等不起。有一朋友的儿子,留学美国,胰腺炎发作,因为排队而痛的要死。直到现在,他说到美国就想哭,在中国,性价比最高的,不是农民工,而是医生,三甲医院的专家门诊:副教授级别的,起价不过38元,一盘水饺的价格;特许门诊:教授级别,国内名医,300 元左右,协和医院的国际特许门诊,500元。大牌医生坐着等你,深入浅出地解释,不厌其烦地回答。都是一对一,家教“一对一,起价700元,有的老师不过是三流大学出身,与留学欧美的博士医生,不能同日而语。在上海,到三甲医院看病,一个普通门诊,自费十几份路边摊的盒饭价钱,为你问诊把脉的,很可能是留学欧美的教授。中国的好医生是一只被严重低估的股票。 生意人讲究性价比,500元人民币,70多美元,在美国能买什么?到中国可以看顶级医生。在美国看病,如果缴纳社保,的确看病免费,但必须等,等得起拖得起吗?当然飞北京上海来看病,捎带看父母、看兄弟、看朋友、看亲戚,这叫拉低平均值。当然,各村有各村的高招,中国的医生自有来钱道,谁也穷不着。

            “一人从医,全家借光”。兄弟父母不用说,亲戚朋友不用说,连邻居也会找你。更过分的,朋友的朋友也会来找你。妇产科医生,往往半夜被叫起,因为朋友的朋友的夫人临盆了。作为朋友的朋友,必须冲锋陷阵、产房操刀。 过去,有骂娘的、打老婆的、斗领导的,甚至反皇帝的,却没有打医生的。今天,医生上班居然有戴钢盔的,以防病人及家属袭击,吓得医生开刀前还要与病人签合同,以免病人及家属无理取闹。 现在都市人,不敢骂老婆,怕离婚;不敢骂老板,怕丢饭碗;不敢骂保姆,怕辞工。结果,可以被欺凌的就两个:保安和医生。医生怎么就成了弱势群体了?你说传奇不传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医生传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idr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