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始善终,是一个人们常见、常听、常想、常用、常说、常写,且好理解的成语。去做某项工作或某件事情,善始善终都容易做到,但如果人生要做到善始善终,就必须对人生的“三步曲”有智慧的洞彻。
来的时分,一丝不挂。《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如来,就是如其本来。人本来的样子是赤条条的,换句话说,一个人在赤条条地来的时分是具有智慧德相的。这些智慧德相后来为何越来越少,甚至完全失掉了呢?佛陀指出了病根:“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六祖慧能更是说出了执着的害处:“若全着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意思就是说,如果执着于外在事物的相状,就会增长邪见;执着于内在心念的空无,就会增长无明愚痴。所以,一个人唯有舍弃自己的妄想和执着,才能明心见性,使智慧德相得到复苏,让心灵还原到最初本真的美好状态,正如寒山所说的一样:“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更与何人说!”
活的时段,一尘不染。生而为人,总得干事创业,既要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又要使自己的人生过得有意义有价值,要做到一尘不染谈何容易?这就要看一个人为人处事的出发点了。如果是为自己的人,定会私欲膨胀,贪得无厌,甭管得到多少的身外物,他都会把这些身外物与自己“捆绑”起来,或用于自己的挥霍,或用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用以证明自己所谓的能耐。所以,得到的身外之物越多,其造的恶业和身心的负荷就越重,结果要一路负重前行,苦不堪言。更有甚者,为达到个人的目的,而干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来,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如果是为他人的人,即使得到再多的物质财富,他也懂得与这些物质财富保持一定的距离,不为物所困、为物所累、为物所陷,并会以布施的方式,救助他人,惠济众生。佛教认为,凡是为自己的都是恶,为别人的都是善。中峰和尚说得更具体:“做有益于别人的事,是善;做有益于自己的事,是恶。”对照上述前后两种人,前者的所作所为就是恶;后者的所作所为则是善。而《涅槃经》告诫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一个人只要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能活在当下,做到“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
走的时候,一念不牵。五福临门是佛教的养生理念。其实,五福这个词出自《书经》,指的是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五种福报。而善终的意思就是,能在避免疾病和横祸,心无烦恼和牵挂的情况下,安详自在地离开人世。《金刚经》上写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说的是,一切世间的有为诸法,即世间所有的事物,不论大的小的,包括有形的色法和无形的心法,皆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应作如是的观照。这就告诫我们,人世间的一切物质和现象都是空幻不实的,实相者则是非相,因此,应放弃对现实世间的种种执迷和眷恋,做到来来去去自由自在,了无牵念,这才称得上是智慧圆满的人生。
佛是过去的众生,众生是未来的佛。一个人要悟道成佛,就要懂得放下。而要放得下,就必须学会看破,如此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