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最后半年闲得有点意外,拖延症什么的不至于膏肓但也好不到哪去,毕业设计迟迟不肯下笔,生怕会惊天动地似的。不过捞得两个好处,一是有了功夫锻炼,坚持跑了一个多月聊以自慰,二是整了一沓书在桌子上待阅,和吃饭差不多的满足。但读书和吃饭还是不一样,多数时候吃饭是纯粹的个人享受,阅读却不尽然,总有些预谋,刻意养精蓄锐一般。
无论怎么说看书都不是坏事情。最近几个月一方面是用微信读书这个应用阅读,一方面是看桌子上的一沓,偶尔会看iBook里的pdf。七八本下来总有点心得,随便说说。
微信读书是我用过最好的阅读应用,之前尝试过很多,掌阅、多看、百度、网易都很快就扔在一边了,只有微信这个让我恋恋不舍。仗着亲爹微信,读书随便出个功能都能掷地有声。想来其实豆瓣曾经也是有机会做成这样,真是命啊。微信读书有两个点我最喜欢,第一是阅读体验,第二是排行榜。做读书的产品经理一定是真正的阅读爱好者,划线、批注、书签这些功能都很自然,反馈、设置这样的模块也都得体到位,完全不给我理由让去用其他竞品。更绝的是引入微信的好友关系,建立了一个排行榜机制,配合上时间兑换币机制,我就彻底沦陷了。
排行榜这个有很多人吐槽,甚至直接导致很多人弃用,表示这个机制给阅读带来压力,破坏了阅读的纯粹。这么想的人其实大可不必,相比它给你的一点压力,你更需要的或许是push你阅读的动力。现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好好阅读都不容易,更不用讲让阅读成为一种纯粹的享受了。与其推卸责任给没人督促你培养习惯,不如胡萝卜加大棒先让自己执行起来。
虽然我很喜欢微信阅读,但我发现并不是所有书都适合用它看。我个人是觉得微信读书更适合看一些故事性工具性的书籍,比如《打造facebook》、《九败十胜》,还有我今天才看完的《青年电影手册》之类的严肃性和信息密度比较低的书。比如同样是今天在图书馆看完的纸书《疯狂的简洁》我觉得就更适合在电子设备上阅读,还有前几天花四十多块大洋买的《文案之道》就显然有点太浪费了,因为信息密度实在低得可怕。
但是像竞争战略、竞争优势这样的理论书籍,或者是爱因斯坦传这样的大部头,或者是像孟子这样的思辨经典,我是完全没办法在电子设备上读下去的。这种信息密度很高,需要大动脑子理解的书本,我觉得纸页翻动都是有重量的,手指轻轻向左划动多少显得轻浮了一点。总之就我的耐心没办法用手机读下去。尤其是前几天在微信读书里看《道德情操论》这本牛书,第一章下来就把我看得屏住呼吸了,然而我迟迟不愿意往下再翻,因为在看第一章的时候我发现电子屏幕那种节奏根本由不得太多思考,囫囵吞枣的感觉。我也不晓得为什么,反正是行不通。大概是手机里本身就有浮躁的娱乐基因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