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爱
俗世说出口的爱,大多是欲望。
有所求的关系,会因为得到所求而变得有爱,也会因为失去所求而变得无爱,他渴望的不是关系本身,而是建立关系之后的享受或者别的什么东西,夹杂了各种感受的关系,就不可能是真爱。
比如,一些人在谈恋爱或者其他什么关系建立的时候,表面上说的是“我爱你”,潜意识里可能就是“我想睡你”“我想在你身上捞点好处”“我希望你为我付出”“我希望占有你”这一类。
轻易说出来的爱不是爱,是口头禅,没太大实际意义。
反过来想,咱都是俗人,要意识到,大多数的亲情、友情、爱情关系,都不是纯粹的真爱,都会夹杂一些其他的东西,或是索取,或是寄托,或是依赖。
所以,要对一段关系有合理预期,不要渴望永久捆绑这种在俗世间不切实际的东西,任何人都可能会因为你想象不到的原因离你而去,任何人也都可能以你想象不到的原因和你建立关系。
当你不对一段关系有期待、有奢求的时候,你就是自由的,不患得患失,不把安全感寄托在外物上,你才能活出你自己。
2
关于欲望
欲望是什么?想要,急切的想要。
了解欲望,不是批判自己为什么想要,也不是去压抑这个想要,而是继续往下挖,为什么想要。
可能是生存需要,比如饿极了想吃东西,可能是他人植入的概念,比如买了某产品等于拥有某种人生,还可能是精神追求,比如迫切希望琢磨明白自己。
不是所有欲望都是不好的,把欲望的根源找到,才有可能解决欲望的问题。
比如渴望拥有某种产品,其实是渴望产品拥有者的人生,你的奋斗目标该是那种人生,而不是那个产品,真有了那种人生以后,产品反而可有可无。
如果只是纠结于想要和不想要的表象,那只会徘徊在各种欲望之间,像个无头苍蝇一样乱钻,但是你能把每一次的欲望本质看透以后,你就可以坦然面对欲望,静下心来专注于解决欲望的问题。
多数人在描述一个欲望的时候,经常会用好坏这些带有评判的词语来定义它,肯定欲望或者否定欲望,有好坏的对立,就会造成冲突,会存在想要和不想要,内心就会不宁静。
欲望是一个很大的词,不要被这个大词忽悠住,如果不具体到某一个欲望,就看不清欲望是怎么回事,更不要说正确对待它,看都没看见,怎么对待?
一个名词的褒义贬义,也是人定义的,不要纠结这些人定义出来的东西,去看此时此刻,我脑子里那副关于欲望的画面是什么样的,去欣赏,去洞察,好坏不该让别人来定义。
3
关于关系
我是一切关系问题的根源。
不管我怎么出世入世,都不能改变我和世界有关系这个事实,我不能脱离关系而存在,也就不能脱离世界而存在。
我和身边所接触的一切,都有关系,我如果能处理好这些关系,能够正确觉察在这些关系里的我是什么样子,也就能够重新认识自我。
我理解的世界,是我主动选择的结果,不管是环境、朋友,还是思维、记忆,都是我自己选的,如果出了问题,首先也要在自己身上找问题。
比如,碰到借钱不还的朋友,就有人抱怨这朋友人品有问题,借钱是我自己选的,和这种人成为朋友也是我自己选的。是我主动让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环境当中。
找根源,不是为了过度自责,而是为了解决问题,既然我就是问题的根源,那我改变自己的选择和想法,这个问题就能解决。
就像我经常用的例子,同样是做自媒体被挨骂,有人觉骂人是外行我会emo,可有人就觉得挨骂有流量会开心,怎么想怎么做,选择权在自己。
解决了自己脑子里观念和思想这些问题,外面的问题,就都算不上问题。
可如果不解决自己的问题,总盯着外面的问题看,就像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不管用世俗的哪套理论,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局限,不能看到问题的本质。
4
关于依赖
人依赖东西,是缺乏安全感的一种表现形式。
不管是依赖人,还是依赖物,本质上都是自己不能给自己安全感,需要靠拥有别的东西,来暂时掩盖自己没有安全感这件事。
依赖这东西,能暂时解决问题,但也是给自己上的枷锁,你依赖他,就离不开他,把自己束缚在了他的一定范围内,也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依赖更深的根源是害怕孤独。
因为有缺,自己是不完整的,所以在追求另外的元素来补上这个缺口。
老有人说,两个人是彼此的一半,那就是没把自己当成独立个体来看,把自己当成一半,那就必然会驱使自己去找另一半,并误以为两个人在一起就是完美的一个整体。
找不找得到合适的另外一半不好说,但从此都会给自己种下一个心锚,自己只是一半,要依赖些别的东西才能完整,却从不思考,自己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可以不依赖别人也能好好活。
多数人所害怕的孤独,只是一种感觉,并不是真正的孤独本身,害怕的可能是一个人无依无靠产生一些不好的后果,可能是一个人独处时身边太过安静的不适应。
他不是害怕孤独,他是害怕自己的感觉,害怕自己幻想出来的东西。
很多欲望、念头,都是在害怕什么、恐惧什么,所以一直在渴望拥有什么,来获得安全感。
安全感也是感觉,比如,人有了大house、财务自由,就安全了吗?还是不能,这只是有了安全感,并不代表真正的安全。
依赖,就是给自己找安全感的一种方式,对多数人来说,只有依赖于一个强大的东西,才会让自己有安全感,才会觉得一切在可控范围内。
5
关于烦恼
我对烦恼原因的理解是,拥有和依赖。
因为拥有了,体验到了,就会渴望一直拥有,对拥有的物品产生依赖,渴望永恒。
永恒这个东西不是真正存在的,失去是早晚的事,去渴望一个不存在的东西,就会痛苦,提前为失去开始担忧,看上去自己好像拥有了一个东西,其实是自己被这个东西束缚住了。
再往下探索原因,就是克里希那穆提说的 从自我中心角度去想事情,自我感。
自我感这个东西,会把我和世界分开,拥有的东西,才是我的,才能证明我的存在,没有到手的东西,都是别人的,我想要,就要把它掠夺过来。
但我和世界是一直存在关系的,不可能真正分开,那些我要到的东西,迟早会以某种形式还给世界。
执着于这种你的我的、这些外物、被定义出来的东西,这些东西就会成为烦恼,我拿走别人的东西,我会开心,别人再拿走我的东西,我会不开心,拥有本身就成了烦恼。
6
关于执著
执著是一种逃避,王兴有句话很经典,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
人一天就24小时,除去睡觉时间,剩下的时间,只要安排的满满当当的,不管是读书、还是工作,又或者娱乐、运动,都好,总要给自己找点事做,一不做事就犯困,会无聊,想睡觉。
真正愿意停下来,想一下我到底需要什么,我脑子里那些想法到底是怎么回事的人,很少。
为什么呢?
因为真正痛苦和微痛,大多数人还是拎得清的,能选择微痛,就不选那个剧痛的,趋利避害一直是人的本能,放在思维上也是。
你要思考自己的思维,把它抽出来审视,洞察自己,否定自己,太难了,太痛了。
为了不那么痛,于是去追逐外物,房子票子车子,追逐标签,觉者大师富翁,追逐概念,道法自然,放下我执……
总得给自己找点事干,人可以执著于任何事情,但就是不敢思考最深处的那个我到底是怎么回事,越是逃避,就越需要追逐难度更高的概念来掩盖这个问题。
人生大问题是这样,小问题也是这样,很多人没有面对问题的勇气,只需要换个方向、逃避一下,就可以不去面对问题,多简单呀,没必要去千刀万剐、费心费力去面对一个问题。
但越是这样,积攒的问题也就越多,人也就越迷茫,好像做什么都对,又好像做什么都不对,人生没了方向。
7
关于善恶
有强,就一定有弱,有好,就一定有坏,只要你还在纠结正面标签和负面标签,比如,想着拿好人和坏人来评价一个人,那就会永远被困在二元对立里出不来,而且这个困境是你自己造的,别人没法帮你打破。
你不能既要又要,好的,善意的,全围绕自己,坏的,恶意的,全在别人那。
只要还分好坏,好的一定会找上你,坏的也一定会找上你,因为好坏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就像脑子里经常打架的俩小人,善念恶念都是你的。
之前有群友找我聊天,问我是好人坏人,我的回复是,不做恶人,恶不是善的对立面,恶是底线,好坏这东西,很主观的定义,但是恶不难定义,我不主动伤害别人,不突破底线,底线之上,在别人的定义里,有时候我是好人,有时候我是坏人。
超越二元对立,不纠结好坏这些标签,只关注事实是什么,去洞察事实的本质,不被别人定义的东西迷惑,得到的是智慧。
智慧这东西,千金难买,只能自己折腾自己脑子里那些概念来获得。
8
关于信仰
事实不需要信仰,信仰多数情况下就是为了逃避思考。
比如,科学需要信仰吗?不需要,科学本就是允许质疑和证伪的学科,科学不会因为谁不信仰就变成假的,也不会因为谁信仰就变成真的。
如果一件事只能靠信仰来支撑,或者说把信仰当成一种情绪,那说明信仰背后一定有一些不愿意面对或者未曾发现的事实。
大家都不是第一天上网,什么人才会反复玩弄别人的情绪,靠情绪驱动人,希望你无条件信任他?
这些人调动你情绪的时候,不管是悲伤、愤怒,还是开心、同情,把时间线拉长,对他们真正的目的,心里也该都有杆秤。
因为有信仰存在,就必定会有不同信仰之间的冲突,这个信仰不只是宗教方面的,任何不经过自己思考的偏信,都算是信仰。
你信张三,我信李四,张三和李四观点打架,我也要和你打一架,为什么?因为信仰,和事实逻辑无关。
不管是信仰什么东西,都是在一定程度排斥信仰之外的其他东西,这就造成了隔阂。
但事实却不该有隔阂,不管是谁,什么时候来看,事实都该是那个样子,不会因为不同信仰的人来看,事实也跟着变化。
事实从来没有变化,只是人们的解释措辞变了,以至于那些追求解释、追求定义的人觉得,事实也跟着变了。
人只有彻底摆脱所有的信仰、身上所有的标签、所有的枷锁,才有可能发现真相,摆脱历史经验的局限,开启与之前完全不同的生活。
9
关于天真
天真,按字面意思,是天生纯真,不被世俗的概念污染的心,《道德经》里说是如婴儿般的心,也可以理解成我们常说的赤子之心,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每一个当下,都是未来最年轻的时光,一颗年轻的心,才更愿意接受各种变化,对一切未知保持好奇心,不批判、拒绝自己不懂的东西。
当一个人说出“上年纪了”“我老了”这种话的时候,其实就是在为自己不愿意接受变化、不想学习新事物在找理由,是在逃避问题,然后形成自证预言,越来越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成为被时代抛弃的人。
有一颗时刻保持敏锐的心,对世间万物有充足的热情,能产生强烈的感受,为小人物感动,也为大事迹落泪,按之前分享的“我即是世界”的说法,世界一切变化,其实都是我在变化,所以和世界同喜同悲。
一颗永远年轻的心,对世界永远保持好奇,加上一个敏锐的感受系统,能够时刻洞察世界的变化,能够达到这种状态,就可能开启智慧。
智慧,按照我们俗人的理解,通常是“一秒看透本质”的能力,如果你能敏锐洞察到概念的本质,以及感受到正在变化的一切,看透本质,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事。
每日运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