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5356颖悦
晚上睡觉的时候,大宝等妹妹睡着了,就和我说:“妈妈,你可以抱我了吗?”。于是,我就抱起她,亲了亲她的额头,说:“谢谢你,今天晚上这么体贴又耐心的等待。”
接着我们继续聊天,我随口问了句:“你想我抱你了,你爱我吗?”
却不知,她来了个180度翻转,瞬间气鼓鼓的跟我说:“不爱你,你昨天对我太坏了,我都讨厌这个妈妈了。”
我便想起昨天和她发生的一件可大可小的插曲,昨天上午她用我的手机看画画的教学视频,中途有电话进来了,我中断了她看视频,开始和电话那头的她的外婆聊天,结果她见我电话聊了好久,她就开始生气,然后就手来抓我腿(有些疼),还说些讨厌妈妈之类的气话。挂了电话,我认真脸的跟她说:“因为你对我太不礼貌了,所以我今天内不会再把手机借给你了。其实,如果你刚才能够好好的告诉我,你希望我快点结束打电话,我会考虑你的意见的,但是你想通过伤害我来表达你的意见,是不可以的。”
之后,我除了没给她手机,其他互动还是一切照常。
到了下午,她问我要手机画画,我说你上午对我做的事情忘记了吗?
于是,她就开始很认真地跟我道歉。我说:“好的,我接受你的道歉,我原谅你了,但是你得为你的不礼貌的行为的结果负责,所以今天还是不能借给你手机用。”
她反问:“我已经道歉了,为什么还不行?”
我重复了一遍刚才的话,她就没有再问我要手机,也没有生气的样子,找其他东西玩去了。
其实,当时我的内心还是反问了下自己,她都已经道歉了,自己还不给她翻篇,会不会真的太小气了呢?
今晚她又重提此事,我才知道,虽然昨天她没有再继续纠缠这件事,但其实她的内心还是不能理解我为什么这样处理,心中对我还是有芥蒂的。
于是,我告诉她:“你是我的孩子,不管你是做好事,或者做了不好的事情,我都会永远爱你!”
她立即反驳:“才不是呢,你昨天都那么坏,我不接受你爱我。”
我再次告诉她:“不论你是否接受,我还是会一直爱你,因为你是我的孩子!但是有些行为我是不能接受的,你已经5岁多了,你的某些行为的后果是需要你自己来承担的。比如你去买玩具的时候,如果你损坏了店里的玩具,那即使不是你想要的玩具,你也是要付钱给老板;又比如大人打架,有人受伤了,警察会把他们带走,他们也是要为他们打架的后果负责的……”
她没有再反驳我,和我聊天的语气也缓和了,我想至少现在是听进去了,总算是没有让她带着怨气进入梦乡……

这算是生活中的小事,却是我和她共同成长的契机。反思之, 她昨天上午生气后的行为,便是她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而做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往常我也只是说教一番,她如果道歉了,我也就忽略了,并没有像昨天那样跟她坚持。
最近正在参加大玲老师的“心理营养育儿法之父母成长学习营”,在《父母如何正确地成为孩子的模范》这一主题课程里,其中有一项就是「我为我的情绪负责」,所以昨天做出了那样的举措,并且觉得往后应继续践行。
著名萨提亚亲子婚恋专家林文采博士,她提出6-7岁 的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学习、认知、模范。这个时期,要有一个人能做孩子的模范。这个模范可以帮助他解决:当我碰到问题时,我怎么办?如果我心情不好,我怎么办?我与别人的意见不同,我怎么办?告诉他如何管理他的情绪,如何处理他的生活中的问题,他需要学习,而这份学习来源于一个模范。
故作为父母,是孩子的重要他人,即对孩子的成长有关键影响力的人,我们应该要学会正确的当孩子的“模范”。要给孩子在情绪管理方面做正确的模范,最重要的两方面便是做到「我为我的情绪负责」和「理解你我,尊重界限」。
「我为我的情绪负责」
在生活中我们很容易理解,我为我的言论和行为负责。比如杀了人要坐牢要偿命;比如我说了伤害别人的话,给别人造成的困扰,我需要道歉,要去努力挽回伤害等等。
而我为我的情绪负责,到底是什么呢?根据萨提亚的冰山模型理论,即等同于我要为我的期待负责,不会因为自己的期待而去伤害关系中的他人,例如不会因为自己的期待去伤害孩子。
举个例子,我期待我的孩子能够学好钢琴,当我的孩子不愿意学习钢琴时,我能够对自己的期待负责,我就会去请一位能调动学习积极性的老师来教导他,或者我陪伴他一起克服困难去练习,或者及时肯定他的努力,赞美他的进步,总之我是会努力去激发他内在的动力去学习。而不是会因为孩子不练习钢琴而把自己生气或失望的情绪,强行附加在孩子的身上,让孩子因为自己的情绪受到伤害。
「理解你我,尊重界限」
我有我的感受,我的期待,我的行为,我的想法等;你也有你的感受,你的期待,你的行为,你的想法等。我和你应该互相理解彼此的界限所在,尊重彼此的界限。
举个例子,当你的好友带着孩子来到家里玩的时候,好友的孩子想要你家孩子的玩具,可是你的孩子不同意,你是否会极力要求你的孩子分享玩具,或者直接夺过去给好友的孩子呢?如果你的回答是“是。”那么你其实是超越了你的孩子的界限。
再举个例子,你的孩子不喜欢别人亲他的脸,或者抱他,但是如果这时候你的闺蜜造访,觉得可爱,就亲他,搂他,他都急哭了,你会如何处理呢?是跟他说“没关系,不要小气……”还是配合他拒绝之,再跟闺蜜解释呢?如果是前者,那么你其实是超越了你的孩子的界限。

三国刘备文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应而不为"。那么在此处,我想说在与孩子的关系中,应谨记“善小亦须赏,恶小亦须戒。”表达得意思是,孩子有小小的善举或进步,家长应该及时的给予正面的赞美与肯定,认同他这个人;孩子做错了,不能无底线的纵容他,而应该及时在他的承受范围内,温和而坚定地,让他学会面对和承担他的行为的结果。
当然,作为父母首先也应这样要求自己并真正做到,因为只有我们改变了,才能更好地影响到孩子去改变,孩子才能健康成长,绽放他的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