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儿弯弯照九洲,有人欢喜有人愁。自楚怀王掌握实权以来,刘邦就搭上了顺风车,待遇扶摇直上;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项羽步入了下滑道,待遇一落千丈。
项羽这段时间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忍”。兵权被夺,他忍了;被批得体无完肤,他忍了;西征的请求被拒,他忍了。
虽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但这一忍下来,就得时时忍,事事忍。负面情绪越积越多,一旦到达了某个极限,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喷涌而出,一发而不可收拾。项羽也不例外。
是什么事情让项羽忍无可忍呢?宝宝们,画卷已经展开,请赶快过来围观吧。
镜头下的楚怀王正在焦躁地踱着步子。通过自身的努力,他已经摆脱了傀儡身份,还拉拢了一帮亲信,楚国的大小事宜都由他说了算,灭秦的方案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他还有什么可烦的呢?
他烦的是一个人事安排。他非常看中这次北上救赵的任务,所以要把楚国几乎所有的兵力,大约五、六万,全都托付给这名主将。可是,主将的人选至今尚未确定下来,宝宝们,你们说,他能不烦吗?
这就奇怪了,楚国人才济济,陈婴、项羽、英布、蒲将军、吕臣等诸位将领都很能干,难道他们都不想担此重任,在互相推诿吗?
非也,他们有当主将的愿望,但楚怀王看不上他们,认为他们没有非比寻常的眼光和谋略。
他看好刘邦,可是刘邦没有分身之术,西征了就不能北上。他其实最看好项羽,但项羽是他打压的对象,不能予以考虑。想来想去,他觉得还是不能浪费项羽的才华,为了让战争多一份胜算,他咬牙把项羽放在了副将的位置上。
到底任命谁做主将呢?陈婴、英布、蒲将军、吕臣……楚怀王掰着手指头,反复评估着他们的才能,这个的理论不行,这个的思想不对,这个不够灵活,这个有些胆小,还有一点,他们都没有压制住项羽的气魄,楚怀王把手指头都要掰断了,还是没有得出定论。
千金易得,一将难求,得人才者得天下。人才啊人才,你在哪里啊?老天啊,求你送来一个主将吧。楚怀王越来越焦躁,踱步的速度越来越快,如果当时有手机统计他的运动步数,朋友圈的封面一定非他莫属。
小腿微感酸胀,楚怀王接到来报,齐国的使者来访。来访者不是别人,正是与宋义偶然的高陵君。听了宋义对项梁和章邯一战的预测,他就放慢了脚步,磨蹭到现在才到达楚国。既然项梁已经不在人世了,他的拜见对象自然就变为楚怀王了。
在会谈中,高陵君对宋义大夸特夸,说此人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能在两军开战之前就看出征兆,准确地预测出胜负结果,一定吃透了兵书,对兵法深有研究。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楚怀王闻言大喜,欢天喜地召宋义前来问话。
宋义抓住表现自己的机会,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生平所学。他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对古今战事的见解,仿佛孙膑、王翦、项燕等名将都齐刷刷地附着在了他的身上。他把战争场景描绘得惟妙惟俏,如同亲眼所见,他把战争理论分析得头头是道,如同亲自参与了决策。
他们两人都从来没有上过战场,在纸上谈兵的过程中,他们越谈越投机,越谈越兴奋,越谈越激动。从宋义身上,楚怀王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看到了鲜花,听到了万民的盛赞声,听到了雷鸣般的掌声。
哈哈,真是踏破铁鞋无处寻,得来全不费工夫!楚国藏龙卧虎,被我挖掘出来了。楚怀王拿出上将军的印信,郑重其事地交到宋义手上去,语重心长地说:“请拿好了,我现在把北上救赵的任务交到你手上,期待你创出佳绩。”
看到宋义从一个小小的文官,一跃而成一个大大的武将,就像坐上了直升飞机,众人惊得目瞪口呆。宋义手无缚鸡之力,连枪杆都没拿过,一点战争经验都没有,怎么能够担此重任呢?楚怀王是不是昏了头了?一时间,楚国上下议论纷纷,质疑的声音此起彼伏。
楚怀王没有受到这些舆论的影响。他相信,只要宋义放开手脚去干,一定能在赵国的战场上大放异彩。为了提高这位上将军的威望,他还力排众议,为其加封了给一个封号——卿子冠军,并且再三在军中强调,所有将领和士兵都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上将军的指挥。
话说得好听的人,做的事情不一定漂亮。楚怀王就像一个没有常识的赌徒,在宋义身上押上了所有的赌注。这是一件荒唐的事情,也是一件愚蠢的事情,他是在拿五、六万人的性命去赌,拿起义的前途去赌。
项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的坏情绪还没有到达极限,所以他仍然在忍,忍而不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