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发展出的内在的依恋模式,会影响他们成年后和他人发生联系的方式。
有些人有幸拥有安全型依恋。
他们的母亲像一个安全基地,能够回应ta的需求,也可以亲近。这样的孩子往往对依恋对象的获得性和反应性有信心。他们在人格特质上也表现得更加自信、安全、有能力,敢于探索,独立又具合作性。
“我只管往前冲,我相信我自己,哪怕受伤了也有人给我加油给我包扎。”
而更多人拥有的是不安全型的依恋。
1. 回避型依恋
他们的母亲往往是拒绝的“客体”(对象),他们感受到的母亲是疏远的、不可亲近的、拒绝满足需要的。这样的孩子会发展出一种防御来保护自己——看似“超然的不在乎”,好像对分离没有太大感觉。他们的人格特质通常是充满敌意的、孤僻的、不喜欢与外界沟通。
“我需要她的时候她总是不在,或者装看不见,不管我如何呼喊都听不到回应,于是我再也不喊了,她也没那么重要,我一个人也挺好的。”
2. 矛盾型依恋
他们的母亲在养育的过程中有许多不一致的回应,或情感上忽视了孩子,或干扰了孩子对母亲回应的判断。孩子内心体验到的母亲是不可预测的“客体”。这样的孩子的特质往往是容易冲动,感到无助和生气。
“我的母亲很奇怪,有时候好像很爱我,把我当宝贝,有时候好像又恨我,好像我是个麻烦,我捉摸不透她,我有时爱她,有时又很恨她,我的内心很矛盾,特别容易绝望和生气。”
3.紊乱型依恋
这也是最严重的不安全依恋。这样的孩子通常是回避注视的,很难与人产生真正的情感联结,有一些刻板化的动作和行为。很多精神病患者都是紊乱型依恋。
“我好像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没人懂我,我也不懂他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