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着孩子以及领着背书包的中小学生去电影院看《寻梦环游记》的家长注意了,且听我先对《寻梦》中的小男孩儿(米格尔)做个现实中的成长展望,然后自行定夺利弊。
我的预测围绕电影中“米格尔”的经历遭遇展开,以他在这些经历下表现出的人物个性为基准推测。
1、叛逆与暴力倾向
在米格尔奶奶杂碎他吉他的那一瞬间,我恍惚看到了“容嬷嬷”的形象。当然,那一刻我们看到男孩儿米格尔的愤怒,他决然冲离开家人,一石头快砸破了玻璃,进了自己偶像的灵堂。试想:这种叛逆持续到他长大会怎样?这种叛逆带到将来的学校、社会、工作单位会怎样?至少我知道现实中叛逆的人在这个社会上是吃不开的!
纵然,在我们身边这种事情太多了。家人对孩子的束缚,导致的后果不堪设想。当然,现实中可不会从冥界钻出个太爷爷来指引孩子的叛逆心态走向正轨。
2、为理想而偷窃合理吗
孔乙己说过:读书人偷书不算偷,算窃取知识。照这逻辑,米格尔为参加比赛去偷领馆里的吉他,也算偷了,最多算窃取梦想...当然,电影没有就这一点深究,而是让那个米格尔的偶像最终成了反角,等于说反角诱导了男孩儿做了错事(这似乎有点黑吃黑的意思)。
回到现实中,我记得小时候自己为了买变形金刚去大街捡废铁卖。好在我还没到痴迷的份上,很多小朋友捡着捡着废铁就改偷废铁了。这种情况会不会对长大成人后产生影响?影响会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值得思考。
3、从小就幻想人死后的世界有问题吗
那么,从小给小孩子传输“哥特”美有没有问题呢?要知道,看《黑猫警长》长大的孩子跟看《怪鸭历险记》长大的孩子可是太差地别的!照此推断,从小就幻想阴间死人的米格尔,长大后轻者玩儿“哥特金属”,重者成“尼采”了!值得我们思考。
5、从小只跟成人和流浪狗交流成吗
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寻梦》中米格尔没有同龄的朋友,只有一只流浪狗,外加一堆成年人(准确的说是成年的死人)。当然,跟比自己年长的人交流能学到不少东西,爱护小动物也没错。可是,过早成熟真的多多益善吗,跟自己同龄的人拉开距离和代沟妥善吗...
当然,凡事有利有弊,去到学校和同龄人在一起也有很多弊端。但至少,换我也不敢让自己的孩子脱离集体,像“郑渊洁”那样把孩子搁家里自学成才。那样的话孩子长大势必会成另类,成了另类势必被社会边缘化...
6、弹吉他和修鞋子就不能共融吗
这个问题升华抽象出来就是“理想和现实能共融吗”的问题。通俗易懂地说就是:能不能白天上班做鞋子,晚上回家弹吉他唱歌,皆大欢喜...很可惜,《寻梦环游记》在剧情上回避了这个问题,为什么,因为它需要一个大团圆式结局,而非《爆裂鼓手》那种开放式的结局。而从剧情设置的角度,电影一直把理想、现实的问题摆在了一个“二元论”的关系上,也就是说不是对就是错,那个被陷害致死的“艾克托”被逼到了要么选音乐,要么选家人境地。
这点倒是具备点现实意义,照此,那个男孩儿米格尔长大会成为另一个“爸爸、妈妈、奶奶”的...
撰文:太虚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