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修学,我知道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是成佛的不共因,它贯穿了从学佛到成佛的整个过程,在菩提心的统摄下,自利与利他才能完美结合,一旦发起菩提心,就成为了大乘行者,即使没有修习六度四摄等菩萨行,也可以称为菩萨,而如果没有菩提心,即使通达空性,也不能成为菩萨、成就佛果。所以作为大乘学者,我要发菩提心。
为什么发菩提心 ,因为菩提心·殊胜,只要菩提心在我们的心相续中生起,即使不具备其他任何功德,都已进入菩萨道的修行,属于大乘佛子。就像皈依是成为佛教徒的标志,发菩提心则是成为大乘行者的标志。如果没有发起此心,不论见地多高,法门修了多少,都不能成为大乘行者。只要发菩提心就不会失去菩萨的名称,也能改善世间的一切贫乏现象。因为发心能使生命品质得到提升,使生命内涵得以改变,其价值超过其他任何心行。是否为大乘行者,就以是否发起菩提心作为抉择标准。
声闻缘觉二乘没有多少利益众生的能力,因为他们并没有广大的发心,没有无尽的悲愿。对于这种只求个人解脱的心量,我们必须断除。佛陀所指示的大乘,是以一味利他为自体,通过利益众生来圆满佛道修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所要断除的并非二乘修行阶段,而是二乘人仅以个人解脱为足的心量。
修学佛法以来,我已经发起了菩提心,虽然心行不够强烈和坚固,但是我已经感受到一些利益。发菩提心前为了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我努力工作和学习,因为关注点都放在自己和家人身上,所以我很少关心和在乎他人的利益,对其他人比较冷漠;当工作生活中他人的利益与我的利益有冲突时,我就会跟对方产生矛盾因此结下冤仇,甚至跟家人也产生了矛盾。我常常抱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我困难时得不到他人的帮助,我把这一切归结于他人的原因,甚至产生了厌世的想法。后来虽然通过努力我也达到了自己的目标,但是我发现自己的快乐并没有持续多久,也没有想像中那么快乐。而与此同时因为长期疏于照顾自己的身体,加上内心长期压抑的烦恼情绪我的身体健康亮起了红灯,这些都使得我情绪低落、郁郁寡欢。
学到菩提心后,让我逐渐认识到原来的自己是多么自私,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去关心和帮助别人,所以在我想要得到别人帮助时也得不到别人的帮助。自己所一直执著追求的世间利益其实只能给我带来短暂的快乐,而我付出的代价却是很大。现在我真切认识到如果我只在乎自己利益,是不可能获得长久而究竟的快乐的,唯有利他,关心和在乎他人才能获得殊胜利益。修学后我的心量打开了,内心能够接纳和包容的人越来越多,想去慈悲和帮助的人越来越多,当我带去善意地对待和帮助他人时,我发现周围的人也变得友善和好相处了,而我的工作生活也顺利了许多,我不再只考虑个人对他人的影响,而是站在如何帮助更多人,利益到更多人的立场去开展工作,我获得了工作上的新思路,变得豁然开朗。对待生活我更是多了一份从容,经常利他的思维说话,对朋友和家人也少了控制和索取,他们都说现在感觉和我说话很舒服,我想这一切变化都源于发菩提心 改变了我的心行,我每说的一句话想的是索取还是给予,是利己还是利他。即使遇到麻烦事,我也能从中感受到善意,机会往往都是以困难的形式出现,困难都是带着祝福的礼物。而发菩提心的利益还远远不止这些,相信随着我不断提高发起的菩提心的纯度和广度,我也能感得获得越来越多的利益,同时也能利益到更多的众生。
七因果修法的核心环节是大悲。
我过去为什么对众生痛苦漠不关心,因为没有意识到众生皆为我母,对我有恩,也没有报恩之心,声闻人也修慈悲喜舍、弘化一方,为什么他们发的还不是菩提心,因为希望有情离苦得乐的慈无量和悲无量,声闻和独觉二乘也是有的,但他们的发心还不具有承担精神。那种以帮助有情离苦得乐作为人生使命,具有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除大乘之外别无其他。
发菩提心最大阻碍是什么?我认为是我执,凡夫因为强烈地贪著自我,使我执成为生命的主导力量,依我执而开展生死轮回,从无使以来直到今天,不断地制造各种痛苦。我们希望人生有圆满结果,可因为想的只是自身利益,却不懂得把重点放在利益他人身上。因为缺乏正确途径,虽经多生累劫的努力,都不能给自他双方带来真正的利益和安乐。
在坐下修时,帮助他人和自身利益发生冲突,我的本能反应是想自己,没有因此而能获得幸福安乐。法义说全身心利他,将自利的心换成利他,将爱著自己的心换成爱他,必然早已成就佛果。
发起菩提心以来,我更加能够体会到众生的痛苦和烦恼,但是因为自身能力和精力有限,福报资粮还不够,还不能帮助到他们,但是正是因为认识到自身还有许多不足,所以给了我要精进修学的动力。今天发心 早睡早起 和师兄们一起做早课 菩提心仪轨,时常提醒自己要保有菩提心。
利益众生最究竟的就是将众生安住于解脱和涅槃的快乐中,我观察到许多亲友都忙于生计,根本无暇或没有因缘修学佛法,我觉得自己应该尽自己所能地去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认识到佛法的智慧和慈悲,对佛法生起信心,从而逐渐引导他们走上学佛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