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多年,英国知名导演诺兰的全新力作《敦克尔刻》一经上线,便征服了世界各地的影评人和观众。就连最近创造了中国电影票房奇迹的《战狼2》的导演吴京都坐不住了,对《敦克尔刻》这部影片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敦克尔刻》:你们回家,便是胜利电影《敦克尔刻》是根据二战的敦克尔刻大撤退的历史事件改编而成的。如果不了解这些背景的话,估计看了后也会是一头雾水。
敦克尔刻大撤退是二战初期的1940年5月,英法联军防线在德国机械化部队快速攻势下崩溃之后,英军在敦刻尔克这个位于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城市进行的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这项代号为“发电机计划”的行动使英国最终得以利用各种船只撤出了大量的部队。
诺兰的每一部电影都是在尝试创新,他说,相信观众和自己一样都不喜欢去电影院去看一些之前看过的东西。所以,在影片里面呈现出来的东西都是全新的,不管是拍摄方式还是叙述方式,都是非常的新颖独特,可以说《敦克尔刻》是一部值得一看的艺术大片。
陆上一周,海上一天,空中一小时,诺兰用非线性的叙事方式把三条不同的故事线拼接得天衣无缝,可谓是别出心裁。刚开始,我一脸懵逼,怎么一会是白天一会是黑夜来的。
诺兰的这部电影的拍摄方式非常的独特。诺兰为了拍摄《敦刻尔克》,带着剧组来到了敦刻尔克进行实地拍摄,将巨大的IMAX摄像机捆绑在按原尺寸复刻的战斗机上,单单这一大胆而疯狂的创新就已经值得我们尊重了。
《敦刻尔克》里面所有的镜头都是基于真实拍摄出来的,让你察觉不到用到过的电脑特效。在大量依靠电脑特效制作的电影时代,《敦克尔刻》反而显得更加的真实,也体现出了诺兰制作电影的态度和水平。
《敦克尔刻》堪称是一次不用戴VR眼镜的VR体验,用2D的形式呈现出了3D般的效果,爆炸声、枪击声、战斗机声,仿佛就近在眼前,让你有种置身于现场恐惧氛围中的感受,电影的伴奏和配乐也非常的震撼。
影片没有煽情的爱情故事,没有太多的言语对话,也没有明显的主角人物的设置,更没有大力渲染的英雄主义。
其实这就是在努力地呈现真实的历史现场,每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对历史的影响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绝境中,为了生存,不管是谁都会心生恐惧,都会在挣扎下去寻找奇迹,都渴望能离开绝望的处境,都想回家,谁都不愿意死在那里。
《敦克尔刻》:你们回家,便是胜利敌机来袭,惊恐、慌乱,趴下、掩耳,反复的上船、跳船,战机坠海后的飞行员奋力锤击玻璃,这些动作体现出了人性的弱点:恐惧。这些场景真实而不浮夸。
被围困在海边的士兵,面对辽阔无际的大海,就像是在等待命运的判决,但也绝不放弃对生存的渴望。他们在等待船舰的到来,然后期盼能上船,回家,离开这个分分钟会被死亡吞噬的海岛。
船舰因被敌机的轰炸,掉落在海里的士兵一边用双手猛扑着水,一边又不停地大声发出喊叫:“救命救命,带上我…”漂浮在海上的一具具尸体,还有得到获救的那个被炮弹吓得休克而出现精神错乱的士兵,从这些就可以看出了战争的残酷性。
这些画面让我想到了《泰坦尼克号》里面的场景,就连一听到它的主题曲《My heart will going on》的时候,电影里逃生时的悲惨场景就会浮现在脑海里。杰克为了救露丝,自己却被冰冷的海水冻死,他的灵魂沉落在了大海里,永远都回不了家。
《敦克尔刻》:你们回家,便是胜利“月光石号”船主道森的大儿子个是空军,因为战争他牺牲在了战场上,永远回了家。道森说,“战争是我这个年纪的人发动的,却让你们这些年轻孩子去送死。”所以道森觉得冒险来营救被困在海上的士兵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他自己唯一能做的事情,能救多少是多少。
当最后各种“船舰”威风凛凛的出现在海上的时候,那才是最令人兴奋、热泪盈眶的时刻。它们大多是民众自发组织的,它们是民用、商用、甚至是被政府弃用的船只,它们的出现才让士兵们有家可回。
家,永远是心灵停靠的港湾。关于描写“回家”的诗句多得数不胜数,最知名的莫过于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只有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才会知道家对于他的意义,想念是他心中对爱最迫切的牵挂。
每到临近过年的时候,即使你站在人潮拥挤的车站里被挤成了肉饼,却怎么都买不到一张返乡的车票,这个时候你才会知道回家的重要性,有家难回的痛苦滋味才会涌上心头。
《敦克尔刻》:你们回家,便是胜利最后用来自网易上的影迷对这部电影的点评做结尾:
《敦刻尔克》看完之后,体会到的则是战争的恐惧,以及人性的伟大,当然还有一个升华:无论失败与否,你们回家便是胜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