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好中文的样子
S16E51-CXJ🐤《我的故乡》非虚构写作构思

S16E51-CXJ🐤《我的故乡》非虚构写作构思

作者: 吴偶 | 来源:发表于2017-05-26 21:26 被阅读67次

一、主题与宗旨

用新的心情纪念故乡。

二、信息来源:

1.采访:同学、老师、亲戚、政府人员、普通老住民、龙港“新移民”;

2.影像制品(纪录片);

3.关于龙港研究的文献;

4.关于龙港的史实档案。

(采访而得的资料尽量查证。采访不止一次,主要人物可能需要多次采访。)

三、计划:五年

第一阶段:半年,文字、影像资料收集

第二阶段:1.5年,整理回忆,采访同学(熟悉的和不熟悉的)、母亲、老师;采访政府人员(经由在政府工作的亲戚的引见);采访普通老住民;采访“新移民”(外地来打工的很多,有上十万)。

第三阶段:1年,初稿撰写,同时复查采访和搜集到的资料。

第四阶段:1年,补充资料的查询,必要人员的二次采访。

第五阶段:1年,修改,定稿。

关于龙港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内生型城市化范式分析——龙港个案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罗猛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大镇”的规划探索——以温州市龙港镇总体规划为例》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   汪曼、梁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会议报告)

《1984:龙港建镇》 沈绍真 《温州人》(曾用名《温州瞭望》)

《中国农民第一城--温州龙港镇之崛起研究》刘金君(温州大学)

序言

1986年,我出生于百年古镇——金乡,三岁时因母亲工作调动,举家迁往龙港。84年建镇的龙港比我大两岁。它是我的故乡。

如今,龙港不再有我的家,虽然有间积满灰尘的房子依旧偎着那条夜夜通宵排挡的马路,却早已不能住人。没有家,但故乡依然。最好的闺蜜扎根那里,最叛逆的言行存在那里,最苦涩的滋味养在那里。我曾暗自起誓,有机会离开就再也不回去生活。我做到了。离开故乡求学、工作、结婚生子,再与那个养育我的故乡无关。可没做到的是,故乡种在心底,并不因为缺少我的惦念而停止生长。它一点点,一点点地向上拔,以至于在我第一次这般认真地回想它时,拔出了我暗藏已久的情绪。

84年建镇时,龙港还只是个六千人的小渔村。三十多年过去,它是几十万人口的镇级市了。房子高了,密集了;街道宽了,车道多了;河道干了,渐渐填满了。每年回到故乡,虽只待上一天,却总像飘扬于空中的尘埃落进了泥土里。

我总想起从上厂街的第三小学走回海港路的家要经过的一座小桥,在那里我被淘气的男生截堵,因为在学校里“正义凛然”的我常向老师打他们的小报告。现在,找不到那座桥身下可以藏人的石桥了。

我也总想起那个窗临校门的教室,每到下午五点钟,就能听到放哨的同学喊道:“玛丽,你妈来了你妈来了”,然后正为班队课排演节目的我们匆匆摆好桌子,抓起书包各自跑散。我的同学们知道,让玛丽妈妈抓到,会被训得脸花。即使现在,我闭着眼睛也能在面对面的两栋教学楼间无障碍地奔跑。楼间有座花坛,正中高高坐着怀抱婴儿的母亲的雕像,白得发亮。现在,我的小学已被改建得像一所新学校了。

我还总想起那天下着大雨,我和闺蜜骑着自行车狂奔,从狭窄的通港路转至镇上最宽阔的人民路,再拐至行政驻地建新路,穿梭于我至今也没搞清的服装一二三四五六街,折到延续数千米的龙翔路上,再从静僻的蔡家街绕回家。我们常绕着镇上奔走,却唯有那次是雨中穿行。现今的故乡,版面不知扩大了几倍,可我仍只熟悉这几条路,那几条街。在我心里,故乡就是那小小的豆腐块。

还有一样无法忘记的是教堂。相距几千米,三座教堂呈三角鼎立。环河路上的是一座与故乡同龄的教堂——主恩堂,龙港建镇那年,它同步成为信徒的聚会点。在建新路的一条小弄里,暗藏着二堂,前身是主恩堂的“城南聚会分点”。最新的教堂建于镇上最宽阔的人民路,叫“天恩堂”,有着典型的欧式建筑风格。我参加了2011年8月12日晚在天恩堂举行的布道会,从赞美诗响起就开始哭泣,直到聚会结束。从那以后,旧事已过,一切就都是新的了。

我曾经因恨恶家而厌恶故乡,迫不及待地想要离开。可每每回到那里,却能感觉到它欢迎我,像父亲迎接流浪的孩子归家。对故乡,是时候用新人的心去感怀了。纪念它,也是重新定义我的过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S16E51-CXJ🐤《我的故乡》非虚构写作构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jma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