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小秋的聊天又一次差点以不愉快结尾。
我们最初是同学,上学时同宿舍。那个时候算得上融洽,但是算不上关系多密切,所以现在想想在毕业后竟然成为了好朋友,还真的是有点意外。
我们往往能和彼此深入谈心。之前不在一个城市,其实联系不算频繁,一个月能长谈那么一两次,还算是愉快的。后来我辞了职来找她玩,意外觉得这个城市不错,心想着还能有个伴儿不会太孤单,就直接没有回家,退掉了车票留下来找了工作。我们的单位离得比较远,没能一起租房住,但是来往确实要比以前频繁的多,常周末出来一起玩。能交流的机会多了,说的心里话也就越多,特别是思想层面的东西,有时候不方便和同事说,就找她聊一聊。
不知道是不是太熟了,没有距离感便会失去美感。慢慢发现我们两个真的太不一样,不仅不一样,还没办法认同对方,所以后来总是聊得很不开心,吃饱喝足各回各家。
想想看,或许我骨子里太过强势希望我视为知己的她能够与我同心,而她又有点固执不能理解我和她不同的想法。可能是太熟悉太亲近容易让我们进入一个无误区:对方在表述其想法的时候,其实往往只是在考虑自己的实际问题,我们都没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反而将自己的代入过于深入,本能地做出抵制的行为。
就比方说这次的聊天,原本前几天突然心态有点丧,又想着自己必须加强自律、明确目标、制定计划,方能慢慢改变现在的困窘,所以打算努力变成更优秀的自己。慷慨激昂之后,我以“你说对吧?”结了尾,没想到前面还表示认同的小秋此时却没有了反应。或许是我的长篇大论都在以“咱们”为主语让她下意识把自己代入了语境,引起了她的抵触,我不甘心就多问了几次“对吧”,可她始终不肯说一个“对”字,说是“优秀”这个词给人压力太大,不想我这么强迫自己。
其实我哪里有强迫自己,我不过是不想继续颓废混天度日,想着抒发一下以激励自己,能连她一起激励了岂不更好。我的长篇大论的重点也是希望能够得到来自朋友的鼓励,哪怕只有那肯定的一个字就好,并没有想着她也一定要和我一样去做。而她所说的压力太大不想强迫自己也只是说的自己,应该也并没有让我也一样得过且过的意思,即使我听了之后依然如冷水过身那般透心凉。
不想再把这个对话继续下去,我就没怎么接话茬,冷静之后赶紧转移话题不敢再提起前事。
虽然彼此的执拗会带来不愉快,但同学还是同学,朋友还是朋友,闺蜜也依然是闺蜜,情意依旧在,只不过突然发现可能我们的交谈需要调整一下,自己也还是要改进。
聊天这事和谁都行,但是谈心看来还是需要找对人,不能光看关系是否亲密,相同的三观和一定的情商还是有些必要的,不然每次不愉快的谈心只会让自己更加糟糕。长大之后发现最终什么事情还是要靠自己,这个道理在这件事情上应该也是适用的。有什么想不开的自己想办法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找个合适的人诉说,我愿相信用心的人生只会越来越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