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最早是由儒家提出来的,原本出自周代的《六经》,分别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其中的《乐》因为时代变迁引发社会动荡朝代更替而散失,于是到了汉代就成了五经了。
读书社:儒家十三经1《诗》
我国最早的诗集。收入十五个诸侯国的音乐歌词,编入“国风“,周王朝统治区域的音乐编入“雅”,宗庙祭祀礼乐颂诗编入“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东西两周的政治面貌和历史事迹。当时流行“不读诗,无以言”的说法,《诗》即有高度的写实特征,又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书》
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其中收集整理了虞、夏、商、周四代的部分诰言、誓言、大事记等。诰言主要是行政号召,誓言主要讲了一些上古的军事,大事记多以对话形式体现,偏重记言,故事叙述较少,是上古政治面貌、历史变迁的体现。
《周礼》
该书成书于汉代,是后人对西周政治体制的回顾。全书分为天、地、春、夏、秋、冬六个部分,也称“六官”。比较系统全面的勾勒出周天子治下的官制、天制、兵制、刑法、祭祀以及工农业生产情况。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说的是周代的制度继承借鉴于夏、商两代,已经很完善了,我遵从周代的制度,作为儒生势必要对孔子推崇的周制了解一番。
《仪礼》
该书系统讲述了古代礼节仪式方面的内容,具有项目的等级色彩和封建意识。历来被封建主大为推崇,主要讲述了冠、婚、燕、聘、丧、祭等活动的相关礼仪规定。
《礼记》
该书叙述了“礼”的形成和制度变迁,既有对“礼义”方面的阐述,又有史实方面的论证。是礼仪制度规定的理论基础,充分表达了封建主对封建等级的重视和维护手段。
《易》
早期是一部卜筮之书,经过儒家改造之后成为阐述天地宇宙人生道理的经典。相传是伏羲首创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并作爻,孔子对卦、爻进行了系统的注释和解说,所谓的“人更三圣”。《易》认为万事万物均由阴阳两个方面组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这一点与唯物主义讲的“矛盾、统一”相吻合,不同的是易学继承了西周的天命观,认为凡事均有定数,尽人事后仍得听天命。后世学问进一步发展,形成分为“两派六宗”。两派,就是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六宗,一为占卜宗,二为禨祥宗,三为造化宗,四为老庄宗,五为儒理宗,六为史事宗。六宗实际上可归属于两派,占卜、禨祥、造化三宗归属于象数派,老庄、儒理、史事三宗归属于义理派。
《春秋左传》
左丘明为《春秋》作的传记,《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除了记述史实之外,还增加了儒家的价值观评判,所谓春秋笔法:“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是贬,严于斧钺”,《左传》侧重叙事,释义为辅。
《春秋公羊传》
公羊高为《春秋》作的传记,以阐述义理为主,叙事为辅,具有哲学著作的特点,文辞纠缠,为历史爱好者所不喜。
《春秋榖梁传》
榖梁赤为《春秋》作的传记,与《公羊传》一样,侧重义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