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琴行等女儿。遇到一老太太在认真地咨询电子琴,琴行的老板娘和小妹热情耐心地介绍。并把老太太相中的琴插好电源,一个一个琴键按给老太太听音质。明显看起来老太太是个不缺钱的外行人。一桩生意没有多大会功夫就做成了,买卖双方皆大欢喜。
老太太买好后并不着急走,坐下和琴行老板娘,还有我一起喝茶聊起天。她说她是一个退休的老教师。来买琴是由于今年重阳,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举办老年公益电子琴培训班。她已经早早报好名。
“你们猜猜我今年几岁”,老太太看起来好自信。我顺着她说阿姨看起来神采奕奕,不好猜啊。老太太咧开嘴笑自顾说下去,“我72岁了,现在孙子都大了,闲下来就想学点乐器。年轻时候也没有条件,算是给自己补补缺憾,都到古稀之年了。你们说说我是不是不自量力,哈哈”。言行间的自豪感爆棚,我们受到感染都跟这乐起来。
*************
我不由想到了之前看过的一篇报道。写的是姜淑梅-一位60岁学字76岁出书的“传奇奶奶”。
姜淑梅老奶奶,小时候曾跟着哥哥去学校旁听过几天课,后来因战乱被打断。曾经认得的一些字到老了也基本忘光了。59岁那年,和老伴一起坐车从女儿家回山东时,遇到车祸。亲眼看着自己的老伴当场死亡。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严重失眠,安眠药不断加吗,都把医生吓坏了,说:“睡不着觉也不要吃了,再吃要出人命了。”
姜淑梅的女儿艾苓心疼母亲,知道她一生羡慕读书人。为了让母亲有所寄托,收她为“学生”,开始教她学认字。那年,姜奶奶60岁。
70岁的是时候,在女儿的鼓励下又开始了写作,76岁时出版了第一本书《乱时候,穷时候》,用简单朴质却生动传神的语言,记录她所经历的动荡年代,密封在心里难忘的陈年旧事。诗人王小妮评价这是她见到的第一本纯正的“听老人讲故事”的书。
***************
我自己的母亲今年也70岁了。头发灰白,显得格外苍老。我几次要拉她去染黑,她总是以不同理由拒绝。去理发店说花钱贵不说,还一坐老半天,老腰受不了这折腾。我说那买来家里我给你弄,她又说不要不要,你毛手毛脚等会把我头皮呀额头都给染黑了。我说那你自己弄,母亲说,不弄就是不弄啊,有那时间我不如多诵几遍佛经保佑你们平安顺利。末了还来个压轴的大道理:“人老有白头发正常不过,老有老样。别以为那是好东西,对身体不好。”
一部诺基亚的1100硬是用到现在。要给她换一部智能手机,她觉得还可以用为什么还要换,换了还的学着怎么用,太难了,学不会,太麻烦,不换。一次让我给她取消一个什么服务10086说需要自己发信息。花了大半小时我都按不出那条信息,耐着心没把她的手机直接给扔掉了。跟她游说智能手机多好玩,多方便。她一脸不屑,老眼还不嫌昏花啊,还要来费力盯那个小屏幕的花花绿绿,闪瞎眼。看你们一个个对着冷冰冰的手机傻笑,对面前的老妈好像看不见,我也想砸了你们的手机哇。
我能想到我要是把退休老师和姜淑梅奶奶的事情讲给母亲听。即使是身边的人和事,她也只会说那是人家的故事。人家有人家励志的精彩,她有她的平凡的幸福。
*****************
想想也是啊,都活到了70岁了,自己对生命的期待和追求还不清楚吗?只要不违法,自己喜欢就好,开心就好,难不成这个岁数了还要活在别人的条条框框里。做为晚辈,做为子女,我们只需要尊重。
70岁,是人生的秋天,愿天下所有70岁的您都活成自己心中喜欢的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