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宗教以马内利
宗教对我们有什么好处?讲讲《写给无神论者》

宗教对我们有什么好处?讲讲《写给无神论者》

作者: 禁代曲奇 | 来源:发表于2021-03-28 19:59 被阅读0次

    写给无神论者,这本书的作者阿兰·德波顿,也同样是一个无神论者。但他在接触了各种宗教之后,认为我们虽然不需要神,但我们却依旧需要宗教里的种种内容,形式,规范和礼仪。现代社会把它们和迷信一起抛开,是矫枉过正,太过简单粗暴了。

    书中写:“世人发明宗教实是出于两个核心需求,这两个需求绵延不绝,世俗如今也还无法特别有效的加以应对。

    其一,尽管人类怀有根深蒂固的私心杂念和暴力冲动,但我们终究需要在社会群体中和谐的生活在一起。

    其二,我们需要应对令人生畏的各种人生苦痛,不管是职场受挫,麻烦的人际关系,还是痛失所爱,或者垂垂老矣行将就木。人类太容易遭受灾难了。上帝或许已死,然而,曾经迫使我们祭起上帝的那些迫切问题,依然困扰着我们。仍然在要求我们拿出解决方法。”

    作者认为,宗教中的许多形式,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绝好方法。

    比如团结一个社区,每周的礼拜和圣餐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在缺少了这样的礼仪之后,社区间人与人的关系逐渐淡漠。

    书中写:“为了缓解民族冲突,世人出台了诸多堂而皇之的政治决议。可是,真正在相互猜忌的相邻族群之间培养宽容心,除了强迫他们一起共进晚餐外,恐怕很少还有更能奏效的其他方法。”

    “现代社会有时候也会让我们接触某种群体,可这种群体本质上也还是在膜拜职场成功。在这些徒有共享之名,实则充满攀比的聚会上,只有我们身上的某些东西才能折换成通用的货币,用来买到陌生人的殷勤奉承。尤其能起作用的就是我们名片上的头衔。于是,那些选择终生看孩子,写诗歌,种果树的人,一定会醒悟到自己已经违逆了权贵阶层的流行风尚,因此只配在边缘地带自生自灭。”

    “在切断了联系的情况下,我们会自然而然的认为,所有的陌生人都是杀人凶手,街头骗子或者流氓。而这只会强化自己的本能冲动,仅仅信任那些原有家族和阶级网络为我们筛选过的少数人。在某些罕见场合,暴风雪,强雷击之类的事件成功打破了我们封闭的蚕茧。把我们扔到了陌生的人堆里,这时候,我们往往会惊奇的发现,身边的公民并没有表现出一点儿要腰斩我们或者猥亵我们的孩子的意思。倒是显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善良和乐于助人。”

    再比如神像和庙堂。作者认为我们可能并不需要神,但依旧需要信仰。需要相信高尚的,伟大的东西。以此来给我们指引,慰藉我们的心灵。

    比如偶像。

    书中写:“与此同时,基督教也承认,我们的特定社交圈子基本上是多种无序力量的一种组合结果。包括了从我们童年,求学,社区,工作各方面筛选出的各色人等。在我们固定打交道的数百人中。品行端正超乎想象,心智健全赐人力量,思想不凡启人向上的出类拔萃之辈可能不会太多。”

    “优秀楷模的贫乏可以解释,为何天主教向其信众树立了两千五百来位曾经生活过得最崇高伟大,最善良有德的人物。这些圣人以其各不相同的方式体现了我们应该期望在自己身上加以培养的特质。”

    “天主教还领悟到,在自己家里看到以缩小的三维形式展示的理想朋友,也会有所裨益。”

    说起来,我们多数人孩提时代最早就是与狗熊等动物玩具建立联系的,我们会跟它们说话,心中还想着它们也跟自己搭话,这些动物玩具尽管无声无息,但善于向我们传达其安抚情绪,启发心智的个性特点。我们会在悲伤时跟它们说话,当夜深人静扫视卧室看到它们在为我们淡然守夜时,会有一丝宽慰掠过心头。

    天主教认为没有理由放弃此类联系所包含的互动交流,所以它请我们购买木头,石料,树脂或者塑料的各种圣像,将其放置到房间和过道的架子上,每当家事纷扰时,我们可以望着塑像们扪心自问,面对眼前气急败坏的妻子和歇斯底的孩子,诸神会建议我们怎么做呢?答案也许一直就在我们头脑中,但只有当我们正儿八经的提问时,才会浮上心头。

    一个运行良好的世俗社会也会同样慎重的思考自己的行为楷模,它并非只向我们推出歌星和影星。缺失宗教信仰绝不等于不再继续需要勇气,友谊,忠贞,耐心,信任等品格的守护神。当我们把内心空间留给那些比自己更平衡,更勇敢,更博大的人物的音容笑貌时,不管是林肯还是丘吉尔,巴菲特还是其他人,我们依然可以从中获益,并且可望通过他们,与自己内心最庄严的可能性重续联系。”

    而对于庙堂,他的设想是赞颂一切美好的庙堂。

    书中写:“然而,这些怀旧的思绪总是戛然而止。因为他们会不情愿的承认,宗教信仰的终结必然不可避免的意味着庙堂建设的终结。

    这前提假定的背后存在着一个未曾言明的理念,即无论在哪个地方,如果再也没有了上帝或圣灵,那就没有什么再需要称颂礼赞的了。也因此没有什么东西再需要通过建筑的途径来唤起民众的注视。

    然而,细查之下可见,我们不再信仰圣物神灵,从逻辑上讲决不意味着我们必须从此终止对有关价值观的敬重,或者从此放弃试图通过建筑来寄托这些价值观的愿望。

    在不存在神灵的情况下,我们仍然需要保存自己的伦理信仰,而且这些信仰还需要不断加以巩固和弘扬,任何一件我们敬重但又很容易忽略的东西,理所当然都值得为之建造一座专门的庙堂。可以有礼赞春天的庙堂,礼赞善良的庙堂,礼赞安详的庙堂,礼赞静思的庙堂。”

    也许很多人认为,过去的宗教,对于人们的影响过界了。人们的私人生活,应该是由自己控制,完全自由的。但书中认为,这种所谓的“自由”,只是把无形中影响人们的权力,从宗教手中,给转移到资本的手中而已。

    书中写:

    (在以前)"有关善恶美丑的刻画可谓无处不在,在圣经的背面,在祷告书中,在教堂和公共建筑的墙壁上,凡此种种,教化的意图一目了然。它旨在提供一个指导,好让信众沿着高尚荣光的方向驾驭自己的人生。基督教传说一心营造道德氛围。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自由主义理论家则强调,公共空间应当保持中立。他们认为,建筑物的墙壁或者书籍的书页上不该有劝人向善的提醒,毕竟此类信息全都严重侵犯自由。

    然而道理已经明白,有鉴于人类情不自禁和性情无常的秉性,对自由的此等呵护未必真能满足我们内心最深切的期待。如今也必须承认,我们的公共空间远不是没有倾向性的。随便扫视任何一条大街便可以发现,到处充满了商业的信息。即使在那些理论任人自由选择的社会里,我们的头脑也受到分分秒秒的操纵,在被带往自己都难以捉摸的地方去。

    无神论者往往会怜悯宗教社会里的民众,哀叹其不得不忍受大量的说教劝导,但是,这样做却忽视了世俗社会中同样强大无比,不曾停歇的种种广告攻势。

    一个真正名副其实的自由主义国家真应该重新平衡一下向公民发出的信息,应当摆脱一边倒的商业栖息,形成一种全方位,多元化的信息格局。

    人当然会被各种各样的信息,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作者以此提出了一个疑问,对比起宗教的影响,商业和资本的影响,难道就更好了吗?

    当抛弃了原有的神像,房间里虚拟角色的手办和明星抱枕,画像就取而代之。

    商业街上的广告取代了壁画,赎罪日和静思变成了演唱会和观看综艺。

    这样,对我们的生活就一定更好吗?

    当然,作者是一个英国人。而对于中国来说,从来都没有过浓厚的宗教传统。也就没有相关的比较和困扰。但信仰的问题,我们也依旧需要考虑。

    这不是一本严肃的论述书,而是一本散文集。用华丽的排比和夸张的辞藻,来感染和影响读者。因此阅读起来也非常轻松。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己去看一看。

    ……

    更多内容请关注公众号过雨红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宗教对我们有什么好处?讲讲《写给无神论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kkmh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