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处可见的产品思维模型

作者: GeGe_lou | 来源:发表于2020-02-21 23:19 被阅读0次

    记得还在上学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很迷惘,不知道当下学的东西等真的工作时有多大用呢。不知道什么样的工作需要去解那一元二次方程、需要去做那些受力分析…

    仔细想想我们在产品经理的工作过程中,有很多以为是本能的思维方式,但其实它的本源可能来自于曾经简单的一些中学知识。我们可能不会再去解这些题,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其实可以通用到产品经理的工作中。

    1. 中学物理的受力分析

    我们知道在做受力分析时,遇到困难常常有一个方法会打开思路,就是把某几个物体当作整体来做受力分析,往往会得到一个全新的等式,从而得解。这个「局部与整体」的思考方式印在我们的脑海中,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不自觉的使用。

    在面对一个复杂的系统或是流程时,有时会没有头绪不知道从哪开始下手,这时候不妨把其中重复出现的或是与其他节点关联少的部分合在一起看做一个整体,仅关注这个黑箱的输入输出,再带到原来的系统或流程中,最后再设计黑箱内部的逻辑。

    前段时间设计过一个比较复杂的流程,其中涉及到几次的路由,且路由的规则非常复杂,情况特别多,每种情况的流程以及路由的规则都不太一样。这时候我们运用「局部与整体」的思想,把其中的不同情况需要的路由我们一一包成黑箱(路由1、路由2、路由3…),在不同的情况时我们分别调用不同的黑箱,这时只需考虑路由的输入输出,整个流程变得特别清晰。主流程梳理完后,我们再去设计每个路由内部的规则。

    还有一个常见的场景是,我们在做提升核心路径的转化率时,往往会拆分每个步骤来看,这时一定要记得关注整体。往往做了一个需求,提升了步骤A的转化率,而某个因素可能会使步骤C的转化率下降,因此关注整体的“受力”,才能说明这个需求的价值。

    2. 自然选择

    第一次听到自然选择的理论时,是相当震撼的,感觉一下打开了一个大门,很多事情都可以被解释,同样在产品设计中有时也可以借用自然选择的角度来思考。

    一个产品或功能上线一段时间后和刚刚上线时相比,用户的使用习惯往往是不太一样的,经过了“自然选择”后用户会找到对自己利益最大的方式。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要上线一个二手交易产品,有同事认为需要对卖家的资质、描述或是图片精美度做一系列严格的限制,以防影响产品的调性。我认为是不需要做那么多的限制的,我更倾向于把这个产品看作搭建的一个工具,一些描述图片不够好的会被“自然选择”掉,用户在其中会逐渐找寻到怎样才能获利。不做太多限制有一个好处是,对于一个较新的产品会增加更多的灵活性,用户有更多种选择更多的足迹,而我们往往可以根据用户的足迹来设计产品,“园丁可以先修草坪再看用户的足迹来修路”。微信为什么会允许自己给自己发消息呢,可能想法也有类似之处。

    3. 分类讨论

    这是数学中最基础的一个方法之一,在论证一个需求的方案是否能达到目标时,有时我们也可以把问题拆成几种场景或是几种用户群来分类讨论。举一个比较简单极端的例子:符合条件A的用户,其实是不会被这个功能所影响的;而符合条件B的用户,由于前置条件B,可能仅有极低的概率才会能接触到这个功能或被触达到。那么显然这个方案是不符合预期的。

    这是前段时间闲下来想到的一些有意思的想法,大家如果有想到哪些其他的一些产品思维和以前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有关联,也可以评论下来一起讨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处可见的产品思维模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knfq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