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你曾经最讨厌的事,最后都变成了你每天在做的事。
和一个朋友聊天,她说她现在还和一个大学同学保持着联系,很不容易。我说确实是,我和我的很多大学同学都没联系了,因为……他们都养猪去了。
我不是来搞笑的,因为我本科的第一专业,确实就是这么一个坑爹的养猪(动物生物技术)专业。你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一个长发飘飘、长裙飘飘的文艺女青年在实验室里解剖小白鼠、小青蛙和小白兔的场景。而那确实是我。
和很多同学一样,为了进好点的学校,就选了一个冷门的专业。想着进去之后再转专业呗。可是国内的大学哪里有那么人性化,转专业?没钱没关系,没门。于是整个大学四年我都在为这一个错误的选择买单。为了以后能找一份不养猪的工作,我修了工商管理的第二学位,努力考各种证书,参加各种学生活动来丰富简历,阅读了大量大学生择业和性格测试的书籍来寻找适合自己的出路。最终我决定做人力资源,于是考了国内人力资源证书,在本科毕业季与一群985高校的人力资源专业的大学生一起求职,倍遭鄙视。毕业的时候有几个养猪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给我递来了橄榄枝,但我觉得我得进更洋气的企业,不然配不上我的文艺气息。于是我闭关一个月考了雅思申请了英国的人力资源硕士。
大学的时候没有交到几个知心的朋友,虽然同学都对我特别好,但是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心思去参加同学聚会或者成群结队地出去玩。我的生活,大多是教室、图书馆、宿舍三点一线。我去读研的时候,大部分的本科同学已经分散到各个城市开始工作,更加没有了联系。
而国外研究生的日子,让我更加能够耐得住寂寞。那时候写论文在宿舍可以呆一个星期不出门,留学生们大概都会有一种共同的感受,就是“我死在这里可能都不会有人知道”的寂寞。
拿到了海归硕士的文凭,我又回到了同一所城市去跟那群985高校的硕士毕业生竞争。奇怪的是,这一次没有被鄙视,只有羡慕。虽然这一纸文凭并没有改变我的什么综合素质,但是在那些不明所以的势利眼中,我跟一年前那个不知名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已经判若两人。我几乎轻松地过了所有的简历筛选,又凭着装出来的开朗大方在面试中脱颖而出。我觉得很可笑。文凭带给我的意义,只是进入这些企业的门槛而已。这些装逼的企业,宣讲会上企业文化一个比一个感人肺腑,招聘流程一个比一个复杂。而最后的人选,也不过是看谁有关系而已。
那时候我信誓旦旦毕业要去大城市,绝不会回小家乡。一个人拎着行李就去了深圳。但是没料到在深圳上班不足两个月,却被一家最大的装逼国企忽悠回了家乡。有人问我这段工作有什么感受,我脑海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词就是“生不如死”。因为我的生活仿佛又被拉回到了读本科的时候,那种你不知道未来在哪里,不知道应该朝着哪个方向努力的迷茫时期,觉得自己每天被迫做着毫无意义的事情虚度光阴。更痛苦的是,我那装出来的开朗大方,不足以挽救我不谙世事的情商。还有我天生的伶牙俐齿和无所顾忌,让我很难曲意逢迎,我不是一个适合在国企里对领导言听计从的员工,我有更多我认为更有意义的事情要做。比如在开会的时候写公众号文章。
这世上没有什么很难的事情,你想做的事情,去做就行了。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太在意别人的眼光。我觉得这份工作没什么好稀罕的,辞了就辞了。我觉得新西兰似乎挺好的,想来就来了。临走的时候特烦有些人莫名其妙地给我施加压力,让我觉得拿不到PR就没脸回到祖国。可我又不是去抗日。我是吃你的、喝你的、让你替我找工作了?我去哪里、做什么,跟你有什么关系呢?
他妈的,不求人的感觉真好。靠自己的感觉真好。随心所欲的感觉真好。
但是,新西兰的生活确是真的没那么好。我们吃了很多的苦头,经历了很多的煎熬,无数次的自我怀疑和依然存在的迷茫。但我知道,这才是成长。
生活在哪里都是一样在倒计时。而我在哪里都是一样在享受生活。我赚10块钱,可以花5块钱去买咖啡,因为这才是我赚钱的动力,因为我知道就算我花光了,我也有继续赚的能力。当我累的时候,我可以随时停下来,当我烦的时候,我可以任性地离开。
我没想过一定要怎样怎样,也没想过万一没有怎样别人会怎么看我。我给自己选了一条又一条岔路,就是不想去走大多数人走的那条平坦的一眼看到生命尽头的路。想看最美的风景,就得去最危险的地方。
感谢生命里的挫折,它们让我,成为了我。
关注微信公众号,你还可以看:
新西兰代购请扫码↓进店选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