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后来的我们》满场泪点。
然而,哈夫居然乐呵呵地看完了。
并非我的泪点有多高,也不是影片不感人,只是由于刘导演扔出来的那一个接一个感人的催泪弹并没有戳中哈夫的痛处,专业一点的说法就是无法引燃我的情感投射。
而另一个原因就是我从影片开始就在留意每个剧中人的心理状况,或者说我的头脑一直在分析他们的心理变化过程。
花几十块钱看的一部电影,怎么也要有所收获吧。
既然哭不出来那就写点东西,也许可以让大家从这部电影当中,看清晰一点亲密关系中的某些心理机制。
影片开始不久,哈夫就发现男女主角都成长在单亲家庭,男主人公见清唯一与妈妈的合照就是他还在妈妈肚子里面时的孕妇照。
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都没能在成长过程中,从父母身上得到足够的爱以及学习到如何经营亲密关系,或者说就是那种非常需要爱但又不知道“如何去爱”的族群。
人是最善于伪装自己的动物。
当然,这里说的伪装是那种发自内在本能的心理防御机制。
也许是对爱充满了恐惧,让刚出场的小晓显现出一股世俗和市井,开句玩笑话就是:只要有房可以入户北京,是公的都可以嫁。
然而正是这样的外表下面,却深埋着一份对爱的强烈需要与执着。
对需要的压抑只能带来更大的需要,于是乎在那间只有几平米大小的“狗窝”之内,就上演了一部激情满满的浪漫满屋。
浪漫是什么?
从心理学上说,浪漫其实是一种退行。
也就是说当我发现对面这个人是可以无条件信任我、接纳我、爱我、帮助我的时候,我就会渐渐卸下面具与盔甲退变成为小时候的自己。
贪婪地、紧紧地、用尽全力地、千方百计地死死抱住对方然后在对方身上吸收那些期待已久的需要。
这时候的我们会觉得到处都是蓝天白云、阳光明媚,沙尘暴也透着香、下大雪也不觉得冷,几平米的“狗窝”比豪华的别墅好得太多了。
(图片来自电影《后来的我们》)这就是“浪漫”,浪漫是寻找缺失的自己,越是浪漫越是匮乏。
这时候我们爱的,只是头脑当中的那一幅画面,或者说是一个幻像。
既然是幻像,当然就会破灭掉。
蓝天白云、阳光明媚、鸟语花香渐渐也会陨落在红尘当中。
也就是说那个非常需要爱的小孩子如果忽然发现对方开始不象刚开始时那么接纳自己信任自己的时候,这种浪漫的感觉就开始崩塌了。
我们当然不会甘心这样的结局,于是就会想方设法地要对方改变以重新获得那种感觉。
然而有趣又可惜的是,其实对方同样也是这么想的。
小晓说:“为什么从来都没有一个故事,从头到尾都是幸福的。”
呵呵,相信这就是答案。
见清说:“我真的已经努力变成你想要的样子了。”
小晓回复:“但我已经不是我原来的那个样子了。”
听到这段对话,其实已经预计到了故事的结局。
亲密关系里那种基于需要的付出与改变,一方面源自于对方的压力和期待,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自己的内疚与罪恶感。
潜台词就是:“既然已经在一起,我就应该要为这段感情做点什么,让对方快乐一点幸福一点。”然而这里面的“应该”,只能够让关系进入那种为了责任而苟延残喘的死气沉沉。
真正的爱,不是将他变成我想要的样子,而是看见、接纳和允许他原来的样子。
看完电影回家的路上,一直和妻讨论小晓和见清为什么莫名其妙就分手了。
我说,我看到了他英俊脸庞之下深深埋藏的自卑。
在同学聚会那一段,这股自卑就被撩动过。
直到见清看见小晓将那张破沙发搬回自己的“狗窝”时,可以说已经按动了他连接内心自卑的按钮。
当然,这股自卑其实不是小晓给他的,而是一直被掩埋在内心最深处连自己都不知道的存在。
剧中没有透露我们也没有必要去臆测,但一个男人觉得自己没有本事给予心爱的女孩美满的生活时,我确实能够理解建清内心里面的痛苦、着急与焦虑。
越是焦虑越是敏感,越是自卑越是介意。
于是,小晓一次没有专心听他讲话,一次不小心看了QQ的内容,都引燃了见清压抑的怒火。
爆发——内疚——压抑,再爆发——再内疚——再压抑......
处于这样循环里面的感情,其结果也只能是分手。
小晓后来说:“如果你上车,我会跟你一辈子”。
呵呵,那只是电影里面的对白与桥段。
没有真正面对与疗愈的创伤,只能让不良的循环在自己的世界里继续往复。
影片直到最后也只给见清的太太半个露脸的机会,但与儿子视频对话时孩子像侦察兵一样的画面,已经清晰地告诉我们见清现在的家庭状况了。
小晓当然也好不了那里去,依然徘徊在爱情之外不得其门而入,以至于依然懵懂于与见清的关系,懵懂于自己到底是原配还是小三。
让我感到欣慰甚至雀跃的,反而是见清最后的那句话:
“悲哀的,是我没有权利悲哀,我最大的悲哀就是没有权利为你做任何事。”
这当然是一句充满无奈的话语,但这句话却为这段感情画上一个休止符。
上一段关系的结束,才是新一段关系的正式开始。
见清和小晓也许从这一刻开始,才有机会带着领悟与祝福,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当下之中,真正开始经营自己的幸福。
(图片来自电影《后来的我们》)最后,哈夫也尝试模拟电影的结束部分,送大家一个“彩蛋”。
我平时极少看娱乐新闻,但为了写这篇文章,居然百度了刘导演的成长经历,一不小心却印证了某种预感。
原来她也是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然后拥有并不顺畅的情感生活。
某种程度上说,电影当中的女主角,正是她本人的投射。
很想爱又不知怎么去爱,只有离开了才感觉“学会了”。
就如那首红遍大江南北的《后来》里面的一句:“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可惜你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
这,也许正是她本人情感经历的写照与浓缩。
免责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均为原创,仅代表个人观点,请自行评估是否恰当与适合。传播及运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结果与本人无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