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知道,要做个不吼不叫的家长,有多难?!
每次,我一发脾气,我妈就会说我:
“你发怒的样子,真丑”
……
可是,天知道,要做个不吼不叫的家长,有多难?!
1.
昨天,我的一位朋友来咨询我,是否有好的方法可以给她,因为最近她的小孩每天都跟她吵着不要去上学,闹不开心。
对此,她颇为烦恼。哄也不是,不哄也不是。
追问了一下大概情况,她说起,两个人不开心最糟糕的时候,儿子会大吼大叫,最后摔门而去。
然后问我,一个还在幼儿园的孩子,这样的脾气是不是太大了点,她简直无法忍受。
我表示完全理解她的感受。
因为,闫大格经常不开心时,就会摔个门、砸个东西。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时常也会一股热血冲向头顶……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当然,偶尔我也会摒不牢,怒吼两句,但2分钟后,当我冷静下来,就还是会去跟她道歉。
真不是我怂,而是在读过了《正面教育》、《非暴力沟通》和《次第花开》后,我越来越开始明白,暴力或者愤怒,其实都解决不了问题。
不如,学着向“佛性家长”靠拢,平静自己也温暖了他人。
2.
说是“佛性”而不是“佛系”,是因为,我认为“佛系”更接近“不在乎”,而“佛性”则更偏重慈悲心。
对于孩子和自己,甚至是家人、朋友。我想“不在乎”,太高冷了一点,而慈悲心却会温暖很多。
在“佛性”之前,我也曾是暴走大军中的一员。
还好,自己没有高血压或者其他疾病。由于我的脾气上来快且急,所以被气到脑梗或者心梗也不是没有可能。每次大吼过后,我的肝都要疼好一会儿。
看着前一秒收拾洁净的房间,被闫大格弄的乱七八糟,我的内心就开始狂乱…
OS常常是:
“为什么又是我在整理”
“为什么总是我来给擦屁股”
“这个家好像只是我一个人的“
“难道我是保姆嘛?”
尤其当看着他爸爸悠闲地窝在沙发上时,我的火气就会蹭蹭蹭的一路串到头顶。
于是,免不了,收拾到最后,就是闫大格被我揪过来揍一顿。
一次,我一边收拾,一边开始啐啐念,终于,成功点燃了旁观爸爸的愤怒,于是闫大格的乐高大风车,就此阵亡……
那天,闫大格没有挨打,但是她却表现地比挨打更伤心更恐惧。
我们总是习惯将自己发怒的原因归责到他人的行为上,于是一生气,就开始闷头去找别人的问题。这一表现,也可称为是在寻找“外部触发器”。
而这个过程,很可能就会变成一个“踢猫效应”,最后循环报复到自己身上。
看看怒不可遏、气的头晕眼花的自己和性格反而越来越暴戾的孩子,你终会发现,一味地只是寻找“外部触发器”,是一件多可怕的事情。
小结 & 建议 :
1. 习惯性寻找“外埠触发器”前,先记录下令自己发怒的原因和自己思想升级矛盾的过程;
2. 深呼吸,使自己尽量保持冷静;
3. 多次记录并定期复盘。
随着时间的累积,你会逐渐找回内心那个平和的点,并会发现,那些令你情绪激的事情,大多都没什么了不起。
3.
闫大格的脾气,不算好。
一方面是性格遗传了爸妈,爽直火爆,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我们的“言传身教”。
在此之前,我们一直坚持的严厉教育。我们总认为,只有及时纠错,才可能帮助孩子避免再次犯错;而“吼”,就是严厉的其中一种表现方式。
那天,我10点不到就带着闫大格和茉小菲上床睡觉了。闫大格睡不着,又开始了她的睡前一吵二闹三作妖,忍无可忍的我,最终暴走。
那天由于实在太累了,眼皮直打架的我,完全放弃了用脑子去思考,忘记了非暴力沟通,最后我直接火力全开地将自己赶出了房间,搬到隔壁去睡觉了,只留下两个被吓呆的小盆友……
而另一个让我无法控制怒火的场景,就是吃饭。
闫大格吃饭的习惯特别不好,吃得慢、挑食、漏饭、不断喝水,随便一个都能让我暴走。尤其是如果当天我还很累又或者身体不舒服时,暴走的指数就会较往常更高。
于是,在这样的影响下,闫大格的脾气犹如脱缰野马,越大越难控制……
在她只有2岁半的时候,已经学会了,在得不到想要的玩具时,把衣服摔在地上,以示生气。
到了4岁,她学会了摔玩具、摔门,以示抗议。
到了5岁,她开始顶嘴、大吼大叫。
而那些做错的事情,依然还是会继续做错,有时甚至是故意做错,与之相对的是我的心力交瘁。
由此可见,吼叫并不解决问题,相反,还可能加深问题。
当读过了《不吼不叫》和《正面管教》后,我也才逐渐意识到,我们习惯的“吼”,背后可能都事出有因。
当离开了表面现象,你会发现,有一些“吼”是来自遗传,比如我对孩子的方式,也许就隐藏着我父母对我的方式;再比如,某些时候的情绪失控,是由于自己的精力不足或压力过大,像疲劳、生病、工作不顺心等,而孩子的行为其实只不过是一个外部触发,而真正需要去化解的,还是来自自己内心的事故。
另一方面,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描述:
孩子就像你身边的摄像机,你的一言一行,她会全部记录,并在日积月累之后,以相同的方式反馈给你。
如此看来。脾气,真是不能随便乱发。
“不迁怒,不贰过”,才是我们开启“不吼不叫”内心平静的正确法门。
小 结 :
发怒前,我们应透过事情的表面去了解更真实的内在。
吼叫背后的心理,可能是:
- 来自遗传(原生家庭影响)
- 迁怒于人
- 自身的健康水平
- 个人精力状况
- 工作、情绪的压力
- 愧疚、羞愧的心情
而我们最应该避免的,就有由于吼叫或愤怒而导致的情绪失控及虐待情况的出现!
4.
之前的我是个很容易固定思维的人,常常一边自责懊恼,一边又再次失控发飙。
直到后来,遇见了与自己三观相似的樊登老师。在他的推荐下,我终于看到了几本我认为好操作、三观又相符的教育类书籍。
于是,我开始了学习、实践、调整、再实践。在书籍的理论之上,总结出更适合自己生活的使用方式,不断应用实验。
而我与闫大格之间,从关系到感情,也逐渐有了质的改变。
带娃带到迷茫的我,终于算是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现在的我,偶尔也发火。不过事后我都会很快道歉,且真诚地道歉。
根据《不吼不叫》书中的建议,真诚地道歉,一般分为三步:
1- 表示后悔。
把“后悔”直言不讳地说出来。
2-承担责任,同时表达感受。
这点可以参考非暴力沟通的感受表达方法。
3-提出补救措施。
比如,给她一个吻又或者陪她一起看喜欢的动画片等等。
除此之外,我们还订立了“爱的家规”,如:
1. 使用日程表格,管理我们的作息和生活习惯;
2. 使用计时器,让她了解自己看电视的时间;
3. 学习小声说话,保持情绪的平稳以及不打扰其他人;
4. 在彼此生气时,提前先拟定一个时间规定,比如10分钟又或者半个小时;
5. 当双方就一个问题,无法达成一致时,先将它冷冻搁置,待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后,再拿出来处理;
6. 发飙前,用拥抱代替挨打,并提醒对方应该要温柔。
随着日积月累,闫大格的脾性逐渐转化,以前生气时,她会自己拉自己头发,现在她会主动提出,去冷静一下。
虽然,有时她对待妹妹还是会比较暴躁,但事后,她都会主动去跟妹妹道歉和亲近。
而我,也在学着,去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脾气,做到不伤及他人。
当吼叫开始减少,精力便开始回归。家庭氛围和个人磁场,也渐渐发生了改变。
佛性,激活了我们内在的慈悲心,一种理解、包容,一种为了家人,自愿放下暴力的行动,这也终将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可爱。
小 结:
1.学会面对并接受已发怒的事实,在与自己和解的同时,向孩子做真诚的道歉;
2.与孩子建立专属彼此之间的小约定,让孩子对你重建信任,同时将你对她行为的期望自然融入其中。
5.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总是免不了,打着所谓“正义”的旗帜,用“暴力”的方式来对待别人,以期望他人按照我们认为正确的方式去修正他们的行为。
但这样的方式不仅无法满足自己的心愿,还会使对方反感、抗拒。
而我们与孩子之间,更不是非赢不可的敌我关系,不应为了争夺所谓的权利,弄得两败俱伤。
当我们明白了,我们的目的是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是否,你会愿意放下过去坚持的“正确”认定,去重新了解、体会自己和孩子的需要。
所有的关系和相处模式,都一定有一种合适自己的,并方便操作的改进方法可以借鉴和学习。希望我和闫大格的案例能够给你一点启发。
明天,我将会对《不吼不叫》书中所推荐的“日常戒吼策略”进行分享,欢迎有需要的小伙伴继续关注。
每次发怒前,请自动切入提醒:
“你发怒的样子,真丑”
愿你,不再轻易发怒,美貌永久。
【后记】在与朋友的沟通中,我们逐渐走进了她儿子最近的生活,并了解到了小朋友发怒耍脾气不肯上学的真正原因。通过一层层的剖析和引导,她逐渐面对了自己的一些问题,当放下了火气,抛开了所谓原则,她内心中深爱自己儿子的那一个人格被渐渐放大,心里的焦虑和惆帐也逐渐消褪。之后,她释怀地表示,回去后会试着再跟儿子好好沟通一次。
“亲爱的妈妈,
你笑起来的样子,
超正。”
我们谁也不想成为孩子梦魇。
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一起努力学做一个不吼不叫的家长。
-END-
欢迎在留言区,留下关于你的“吼叫故事”。
请相信,“你绝不是一个人在咆哮”。
也感谢阅读今日的内容,让我们明天再见。
如果喜欢可为我点赞。未经许可请勿转发,尊重原创不易,是每一个努力爬格子小伙伴共同的心愿,也感谢理解。
最后的最后,依然要说一句,感谢你的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