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民广场故事
新乡封丘青陵台 连理枝、化蝶那些关于爱情的传说

新乡封丘青陵台 连理枝、化蝶那些关于爱情的传说

作者: 雨田萱萱 | 来源:发表于2021-04-14 09:49 被阅读0次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各种思想流派,诸子百家争鸣的盛况。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群星闪烁政治学术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时期。

接下来就让我们把时光切换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后期吧。

继孔子之步伐毅然前行的儒家学派继承人——孟子在游历了各诸侯国之后回到家乡聚徒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为《孟子》七篇”。

老子思想的继承者庄子因崇尚自由选择了天人合一,清净无为,顺应自然的逍遥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被第二次流放,他从郢都(湖北江陵县)出发,先往东南顺江而下经过夏首(战国楚地今湖北荆沙市东南)、遥望龙门(郢都的东门)经由洞庭湖进入长江,然后又离开了夏浦(湖北汉口),最后到了陵阳(据说是今安徽青阳县南)。在这长达16年的漫长时间里,屈原写下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各个诸侯国之间在忙着改革争霸。

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时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的某一天,让我们把镜头拉到河南省新乡封丘县留光乡。

一位被称作息氏的美丽女子正和她的邻居们在桑树丛中采桑。

那一天的她一定是非常开心的,收获时节,年轻的内心一定充满了对未来的期盼和规划。

但就是在那一天,息氏的命运开始转折了。

当时宋国的宋康王在新乡封丘留光乡有一座青堆行宫,那一天宋康王偃正好带着一群人马到行宫来,途中康王偃看到了采桑人群中的息氏,从此宋康王偃便神魂尽失,念念不忘息氏。为了能常常看到息氏,宋康王令人在桑林附近的青堆东村筑一土台望之,这便是青陵台。

我不知道息氏究竟有多美,查了很多资料都没有具体的描述,但从康王“神魂尽失”筑青陵台以望息氏,从息氏后来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所做的种种决断来看,她一定很美,而且是一位美得不俗的女子。

也不知道康王在青陵台上望了多久,几天还是几个月之后,康王便命手下强抢了息氏把她软禁于青陵台上,当他打听到息氏的丈夫是自己手下的“舍人”(相当于秘书)韩凭时,便把息氏的丈夫韩凭贬为“城旦”,让其在青陵台下修墙喂马。

据史料记载宋康王偃“堂堂一表,面有神光,力能屈伸铁钩。”这应该是是当时标准的“高富帅”吧。

一边是“城旦”之妻,另一边是王妃的宝座,然而这些都没有打动息氏,她怀念着自己和丈夫虽贫寒却恩爱的时光,并作“乌鹊歌”来回应康王:

南山有鸟,北山张罗。鸟自高飞,罗当奈何?

鸟雀双飞,不乐凤凰。妾是庶人,不乐宋王。

好一位有气有节的女子!

当这位有气有节的美丽女子在青陵台上感到此生在劫难逃,与丈夫相聚再无希望时,断然决定以死殉情。她密遗凭书,从衣襟上撕下“三寸之帛”,以血书写“密信”,用箭射给青陵台下修墙的丈夫韩凭:“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其雨淫淫,是说心中的哀愁和思念像连绵的大雨一样无尽无休;河水深深,是说夫妻被拆分两地无法相会;日出当心,是说自己死志已定)

息氏与丈夫相约以死——一个无奈而又悲壮的决定来捍卫他们的爱情。

韩凭接到妻子“密信”后,当即在青陵台下自杀,韩凭应该是一位相当有气魄有担当的男子,为了陪伴妻子,他甘愿在青陵台下修墙喂马,当接到妻子密信知道妻子死心已定之后,便毫不犹豫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用死亡来捍卫自己的尊严和爱情!这样的男子也值得息氏生死陪伴!

得知丈夫已殉情的消息之后,聪明的息氏便略施小计稳住宋康王,在青陵台上从容祭拜丈夫后,便从青陵台上纵身跳下,宋康王等“左右揽之”在旁的侍女匆促中只捉到息氏的衣襟,但死意已决的息氏早已设法将自己的衣服腐蚀,侍女抓住的衣服瞬间便碎裂开来。破碎的衣片随风飘起,化作只只蝴蝶翩飞而去。

那一天的风一定吹了又吹,那一天的鸟一定鸣了又鸣。

息氏死后,人们在她的衣带上发现了她留下的遗言:“君王希望我活着,我却愿意死去。希望把我与我的丈夫合葬在一起。”康王大怒,下令将韩凭息氏二人分开埋葬,却又故意使两坟相距不远,恨恨地说道:“既然你们夫妻生前相爱,有本事死后将两坟合在一起,如果是那样我不阻拦你们。”

宋康王走后,息氏和韩凭新埋葬的坟墓上各生长出一棵梓树,两棵梓树竟生长得一般的粗细,并且都高大无比,两棵树根干相向而生,地上枝干交错,地下根脉相连,又有一对鸳鸯栖息在两树繁茂的枝叶间,晨夕不去,交颈悲鸣,凄楚感人,催人泪下。附近的人都把这两棵梓树叫做相思树。

韩凭、息氏夫妇的生命以另外一种形式得到了重生和永恒,

那一年,“相思树”的故事传遍了大江南北。 

春秋战国长达500余年的历史舞台上,一幕幕的战争与和平的故事,一个个浪漫与执着的风云人物,构成了这个时代的异彩纷呈,酣畅淋漓。

韩凭、息氏夫妇的爱情故事又为这个时代平添了一抹浪漫与悲悯,成了这个时代完美的注脚。

“相思树”、“连理枝”、“化蝶”也都成了浪漫与爱情的象征:

唐朝诗人李白《白头吟》中:

古来得意不相负,只今惟有青陵台。”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青陵台》

青陵台畔日光斜,万古贞魂倚暮霞。

莫讶韩凭为蛱蝶,等闲飞上别枝花。

执拗公王安石:“若信庄周尚非我,岂能投死为韩凭。”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千古绝唱!

还有纳兰性德的一首《减字木兰花·花丛冷眼》

花丛冷眼,自惜寻春来较晚。

知道今生,知道今生那见卿。

天然绝代,不信相思浑不解。

若解相思,定与韩凭共一枝。

为了那一场灵魂的相遇,为了那个灯火阑珊处的回眸,这一生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无论是在华灯初上的街市,还是在人迹罕见的阡陌,只要我们能再相逢!

正是这一曲爱情的绝唱,有了后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泪染双翅身化彩蝶,翩翩花丛来,历尽磨难真情在,天长地久不分开!”

1930年《民俗周刊》载有我国著名戏曲专家钱南扬《梁祝故事叙论》,明确指出韩凭与息氏的故事是“梁祝故事”原型。

曾和父亲一起驱车专程来到封丘的留光镇青堆村,来寻找青陵台遗迹,隔了二千多年的时光,青陵台已成了青堆废墟,这里被称为“青堆村遗址”,在废墟旁我们看到了“息氏墓”,其碑上“战国息氏贞烈之墓”的字样仍依稀可见。

斑驳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时光,一只蝴蝶落在墓碑上停留了片刻之后便向远处飞走了!

清代高信的一首《咏青陵台》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传了千年的故事!

战国韩凭有令名,至今夫妇死如生。

但知结发恩情重,不顾康王富贵荣。

连理树生旌节义,双飞蝶羽表真诚。

吁嗟西氏空归楚,不及青陵土一坑。

战国时代的韩凭有留有美名,

直到今天他们夫妇虽死犹生。

他们知道结发夫妻恩情很深很重,

根本不去想宋康王的富贵与荣华。

繁茂的连理树枝叶代表他们夫妇的气节和坚贞,

双飞的蝴蝶显示了他们对爱情的忠诚,

叹息在越国灭掉吴国之后

跟随范蠡到楚地泛五湖而去的西施也是徒有虚名,

不如青陵土一坑!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新乡封丘青陵台 连理枝、化蝶那些关于爱情的传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lkkl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