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新网师通识课李亚敏老师的《“大概念”的内涵与价值》,对大概念比较陌生,这次作业是听课前,听课中,听课后分批次完成的,打算一点一滴地记录。
01听课前的疑问
从题目来看很学术,我也有很多的疑问:大概念与大单元一样吗?什么是大概念?为什么要搞大概念?怎么去实行大概念?对我们的教学有什么价值呢?
对于我这个年纪的来说,接受一件新事物和新思想是比较难的,但是我又不想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只要不放弃学习,我的思维就不会僵化,就会有变化,作为教师如果僵化自己的思想,害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一批批学生,更是毁了国家与民族的未来。
有人说:“教师能不能安安静静地教书”;有人说:“教学还能不能朴素一点?”我能不能理解为这是有些懒惰思想的作祟呢?教师不改变自己的观点,怎么去进步呢?教学不去创新,怎么能赢得新时代孩子的需求呢?当然,一些无聊的表格填写的确占用老师太多的时间,这另当别论。
02听课中的获得
2022版新课标出来后,很多的声音扑面而来,核心素养是各个学科学习的重点,对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思政课)来说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性课程,有人说“思政教师的春天来了”,以前的思政课被称为“吃饭课和睡觉课”,如今如此重视,作为思政课教师更不能辜负。但思政课学生不重视,家长不关心,教师传统观念的影响,简单的读读画画背背,给思政课教学带来不少的阻力。
习总书记说:“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思政课教师要变,课堂才会变,学生才有兴趣。怎么变呢?这是一道难题。新课标中提到探讨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教学,不管哪种教学方式,都是围绕一个概念或一个主题展开,最终追溯到本学科的大概念教学。
李亚敏老师提到大概念的关键词:聚焦、迁移、有意义的粘接、深度学习(真实性学习)、生活价值等等。大概念能把知识转化成能力,能培育核心素养,能活学活用。
在讲到“法律”这个概念时,我围绕什么是法律?为什么要学法律?怎么用法律?尤其是用法律,我通过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去探讨,如果你是法官,你怎么判?为什么这么判?依据是什么?最后通过模拟法庭的情景剧更好地展示出来。原来在生活中遇到法律问题,可以有这样的程序和方式,达到运用的目的,也更好地理解法律的概念,培育学生的法治素养。
再讲“诚信”的概念时,通过同学们提出诚信的疑惑,然后小组合作探究。除了讲诚信,还有文明有礼,尊重他人,提升为“道德”这个概念,由“道德”、“法律”、“纪律”等提炼出“规则”这个大概念,一种从下而上,最终更好的理解什么是规则。当然一切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学也是耍流氓,需要设置符合学情的生活情境,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03听课后的反思
我们的课堂到底给学生留下的是什么,是干巴巴的知识吗?知识总会遗忘,但能力是内化到骨子里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这些才是我们应该教的东西。虽然听完课我对大概念教学似懂非懂,但是改变了我固有的认知,我想去变,我想去改,不想让我的课堂成为一个人的舞台,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课堂有指挥棒,那绝不是分数,而是学生素养的培育,让我们的思政课既有意义,也有意思。
任何的一次蜕变都是痛苦的,但蜕变之后的成就感,价值感则是满足的。勇敢地往前走一步,会给自己一点期待,而不是“我只能这样”的状态。教学的改革需要教师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于漪老师曾说过,教师身上的担子,一头担着学生的青春岁月,一头担着祖国民族的未来。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获得自己的成长,还要培养人,塑造人,影响人,每一位教师应该承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和担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