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喵十一
这个三月,有幸跟经理去了北京某高校招生,虽说已是校园招聘的淡季,但招聘会上的同学还是不少。大家入场后从第一家公司一个一个仔细地看,脸上的神情也各有不同。只少有几个目标明确的同学,一进场就奔着目标公司而去,大多数的同学还是迷茫的。毕竟第一份工作,大家都很慎重。
选什么样的公司?选哪个行业?要留在哪个城市?大家眼前有多少可以选择的机会,心中就有多少困惑的可能。毕竟选择也不是容易的事儿,不是吗?
也是有感而发,突然想到了自己去年跟朋友的聊天,把故事分享给你,希望大家都能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
01 “别提了,我感觉刚出校门就进了养老院!”
最近跟一高中朋友聊天,她把现在的公司比作养老院。我没多想,只当她是在跟我开玩笑。后来,她说她大学一般,就是个普通一类本科。学的是男女比10:1的机械专业。找工作时,企业一看是女娃,直接pass了。一心想去北京的她,当时海投了许多北京的公司,都未果。最后终于有一家愿意收她,但工资只有3K。
她不满意,但还是硬着头皮去了,因为老板说:“公司从不加班,每周双休。”目前,毕业一年多,她依旧在那里上班。公司的确从不加班,每周双休。但她却感觉每天上班就像是在上坟。工资没多少,同事就一个,工作很简单,完全没有热情。感觉一眼就看到了要退休的自己... ...
那时,我才知道她说她一毕业就进了“养老院”,是真的。
02 “大家都说好的东西,一定很不错,但却不一定适合自己。”
小峰,我另一个高中同学,我所遇到的的地球上唯一一个跟我一天生日的男同学。高中正是叛逆的时候,小峰就是个典型。叼根烟,烫个发,是老师的重点关注对象。好在他很聪明,最后成功考上了东北那旮沓一“211院校”。
毕业的时候,所有的老师都在夸他。这也算是扬眉吐气了一把。
当时他报了很火的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起了java,想着一毕业就能月薪过万。就在我以为可以到处炫耀我有个程序猿朋友的时候,他告诉我,他毕业延期了,原因是挂科太多,补考没过。他说:“当初选择计算机编程,就是一个坑。”
原来,别人眼中那“未来10年最有钱途的专业”,却不是适合每一个人。
03 “工作是一辈子的事儿,怎么能将就?”
最近联系小峰,是在几个月前。他说他找到工作了,就在北京。我说,你当初百般不乐意,最终还是变成程序猿了?他哈哈大笑:“我是那种将就的人嘛!工作这一辈子的事,怎么能委屈自己!”
他放弃了。放弃了学了四年的计算机知识。放弃了别人眼中的一份不错的职业。放弃了那些不适合自己的东西。他去应聘了新东方,成了一个初中数学老师。
当时,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04 “你眼中的安全,其实很危险!”
说到新东方,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古典老师。想到了他的《拆掉思维里的墙》一书。里面有句话是这样说的:
“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我把这个模式称为“等死模式。”
而我相信,我们中的大多数,都经历过“等死模式”。
“我不喜欢这个专业,我想转专业。”;“这个工作不是我想做的,我想辞职。”... ...但其实你喜欢的那个专业,在你的学校不如现在的专业,你怕别人说你傻,就没有转,然后将就着被大学上了四年!你每次下定决心辞职,又怕下一家还不如这家,所以你就只是天天喊着辞职,却每天屁颠屁颠地上着!
最后因为害怕改变,所以还站在原地。在“等死模式”里消耗着自己,不敢走出所谓的“安全区”。殊不知,这样的安全,是“温水煮青蛙”。
05 “很多时候,我们是被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吓死”的。”
知乎@伟浩说:
“在未尝试之前,人就是瞎子,所有对事物的认知,都是来自主观猜测和想象。”
想得太多,做的太少,我们就只剩下了恐惧与不安。
古典老师说:
“背对恐惧最可怕,当你真的转过脸去面对,会发现其实没有什么好怕的。”
这个感觉我经历过,所以很认同。
我曾经很害怕演讲,怕自己背不过稿。也曾经害怕当众唱歌,担心自己怯场。恐惧一度让我感觉瞧不起自己。但是,还好了。小学的时候,“冲动”的举手去竞选替班级演讲的名额,最后PK掉其他同学,得了全校第2名。大学的时候,金立中国好声音去我们学校选拔,连词都没记,我就报了名,结果我“当仁不让”成了那组的最后一名。
尝试不一定成功,但却一定可以让你战胜恐惧,获得成长。那次歌唱比赛,对我而言是一次“疯狂的失败”。但至少我知道了:站在台上,灯光很亮,台下很黑,看不见任何人,所以没有什么可怕的。
阻碍我们前进的,不是周边的环境,只是那个自己吓唬自己的自己。
我们迈不过去的,永远都是自己给自己设下的坎儿... ...
共勉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