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为了“名誉”,可以牺牲财产、家庭甚至自己的性命,牺牲得越多,越是被看做道德高尚的人。
日本人认为自己有义务保证自己的名声和荣誉不受玷污。如果自己的名誉受到毁谤或侮辱,就要用行动打击恶意的毁谤者,洗刷被玷污的名誉,甚至不惜为此了结生命。
以生命来维护名誉的行为,让我想到了一则故事。
汉朝时期,范巨卿和张劭两人为好友,二人相约在重阳佳节相聚。范巨卿因为经商繁忙,忘记了两人的约定,为了信守赴约的承诺,随选择自刎,使魂架阴风,日行千里,去赴鸡黍之约。
故事中对范巨卿一诺千金的品质大加赞扬,但这则故事放到现在实在令人难以理解。不顾妻儿,为了一个约定,放弃生命,除了感动自己,感动不了其他人。
以死证清白,看似有道理,实则糊涂至极。
《甄嬛传》小说中有这么一位妃嫔——杨芳仪,因安陵容诬陷她所赠荷包中包裹麝香,为了以证清白,这位烈性女子,终吞金而亡。她死了,事情的白与黑都交于旁人去说。是以死明志,还是畏罪自杀,自己已做不得主了。
除去以生命维护名誉的行为,日本人还认定,失败和不足必然导致名誉扫地,所以不要当面指责他人在专业上犯的错误。尤其是在比赛时,出现的失败,会让他们感觉到名誉受损。因而日本极力避免竞争。
美国人认为竞争是一件好事,竞争能让人们认清自己的实力,可以促进自己的进步。但日本人认为,竞争会降低工作效率。人们单独工作时,可以把工作做的又好又快,一旦出现竞争,人们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担心被超越,从而会让工作屡屡出错。
我家孩子一直认为自己跑的很快,直到亲戚家一个孩子跟她比赛赛跑,我家孩子输了,她哭的非常难过。我当时抱着她,内心想的是,以后不要比了,不比,就不会有挫败感了。我也想引导着孩子认识到胜败乃兵家常事,可她五岁的年纪,不知道能不能听明白这么多道理。也生怕孩子会从此一蹶不振,拒绝跑步。
可孩子哭过之后,对我说,她以后要多多练习,一定要跑的更快。
对于孩子这样的自省能力,我自愧不如,她比我想象的的更能经受挫折。所以竞争是一件好事,不要害怕它,只有竞争,才能让孩子认为自己还有哪些地方不足,才会有进步的动力。
但日本为了避免竞争,所以规定,教师有责任让每一个孩子提高自己的成绩,不能给他们机会去跟别人比较。
我读初中的时候,中国的教育进行了改革,他们认为,分数排名,会挫败学生的积极性,所以不准排名次,学业升级也已A,B,C这样的字母代替。做学生时,真的好喜欢这种方式,不出成绩,父母就不知道我们考的好不好,就不用回家挨骂。可这些都是虚假的,到了高中,依然还是用成绩说话。
当竞争无可避免的出现时,心理紧张程度可想而知,所以考试落榜的学生,很有可能放弃生命。每当高考出成绩的时候,都会出现这样的宣传标语:“高考不是唯一出路”、“人生很精彩,不能简单被定义”。
我知道,造成考生放弃生命的原因是多种方面的。那么我们极力避免竞争,不让学生有挫败感的做法,会不会同样造成了我们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过度保护有时也是过度伤害。
为了避免竞争,日本人通常还会请中间人进行调停。这样当事人就不用当面听到对方的要求和责难,从而防止自己的名誉受损。
我读到这一句时,如一道天雷在我脑中炸响。
在看到这句话之前不久,刚刚托朋友去询问领导,我还可不可以重返工作岗位。我因为身体原因在家养病,可如今经济困难,所以想再度工作,但这件事我不敢直接跟领导开口,只能恳求朋友代为询问。我一直认为自己是胆小所以才不敢开口。现在终于知道,我是怕自己被拒绝,从而产生挫败感。我不敢面对的是求职失败后的自己。
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决心自己亲自询问,虽然只是以短信形式。然而短信编辑好了,却迟迟不敢发送。真是不得不嘲笑,自己那可笑的自尊心。我可真是将对名誉的捍卫,做到了极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