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闲话古诗词读书国学与传统文化
千家诗|春到人间草木知,东风吹水绿参差

千家诗|春到人间草木知,东风吹水绿参差

作者: 来点悦读 | 来源:发表于2019-05-21 22:06 被阅读1次
    张栻像

    不进入历史的宝库,你就不会明白在岁月的长河里,曾经有过那么多才华出众,人格魅力爆棚的先贤们存在,为我们这些后来者留下诸多精神财富。

    张栻,南宋中兴名相张浚之子,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湖湘学派集大成者,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

    张栻作为一位著名的理学家,上承二程,推崇周敦颐,主张“格物致知,知行互发”,在知行关系上,他认为“始则据其所知而行之,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行有始终,必自始以及终。”“盖致知以达其行,而行精其知”(《论语解·序》)。

    这两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人的实践活动,当他开始进行一切活动的时候,都是依据他内心里面所认知的事物,随着实践活动的越来深入他的认知就变得越来越深入,而当他的认知越发深入彻底则相应的实践活动就会显得越来越阔大宽广,由此可知,实践活动和内心认知应该自始至终相互随行,不可分割。”“如此以来,可以使实践活动层面变得更加广博许多,同时便能够带动内心的认知更为精深。”

    张栻的“知行观”在某些方面显然要比朱熹提出的“知先后行”要显得高明得多,同时也影响了许多后来者,并成为明清之际王船山“行先知后”的唯物知行观的理论先导。

    更为难能可贵的地方,在教育教学上主张“学为实用”,坚决反对“循名亡实之病”,严厉批评“汲汲求所谓知,而于躬行则忽焉”的浮夸学风,并提出“所谓观书,虚心平气以徐观义理之在。如其可取,虽庸人之言有所不废;如其可疑,虽或传以圣贤之言,亦须更加审择。”这种教导学生不要盲目追随,不可囫囵吞枣,培养学子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先贤的理念,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

    书法作品

    立春偶成

    (宋)张栻

    律回岁晚冰霜少,

    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

    东风吹水绿参差。

    首句“律回岁晚冰霜少”,时光飞逝,很快就又是年底了,算算时间,马上就要临近立春,看看周围景象,冰霜开始一天天的减少。题目是“立春偶成”,所以直接在第一句就写“律回”,古人以定音和候十二月之气,阳为律,代春夏;阴为吕,代秋冬;各自代表一年的六个月份。此处说“律回”,意为阳气上升,即言明时节将要立春。“岁晚”,岁为一年,晚为末尾,即指年终。

    诗人仿佛截断了三个时令画面:一年之尾,春气上升,冰霜减少,逐渐深化,层层铺垫出来立春时节的征兆具象,于细微处着手,捕捉下笔灵感。

    次句“春到人间草木知”,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人间充满了生气,这一切的预兆都被花草树木最先感知,它们似乎最敏感的侦察兵,能够得到春天到来的最新消息。此处描写完全是接着上一句而来,春意萌动,所以冰霜减少,春满人间,所以草木先知。首句写明立春的气候特征,次句写出自然界的具体变化,用拟人手法展现草木的新绿。

    初次读到此句,发现期间手法,太像苏东坡《惠崇春江晓景二首》中的一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春天的江水变暖和了,鸭子整天戏嬉于水里,当然是它们最先知道这个现象。都是间接手法叙述人面对自然时候的拙笨样子,即使是春天的消息,也要通过其他生物才能得知。

    诗意图

    三句“便觉眼前生意满”,猛然之间,看到花草树木呈现点点绿意,诗人却恍惚感觉眼前已经是充满盎然生机的春天盛景。即是诗人内心真情实意的自然流露,也反应了诗人的固执坚持,明明是刚立春时节,他为什么会有如此肯定呢?原来一切理由都在下面。

    尾句“东风吹水绿参差”,东风送暖,霜雪融化,暖风吹过,一池春水掀起层层波浪,无不昭示一派生机,春天来临了。到了此处,已经让人分不清是诗人的幻想,占有大部分,还是真实的景观,原本就已经存在。

    如果说在第三句中,诗人像一个胸有成竹的画家,用浓墨重彩大块大块涂抹描绘盎然春意,那么到了最后,却忽然转换技巧,又用工笔细描池塘春水被风吹皱,让人真切感受春天已经来到眼前。

    至此,一幅立春图被形象展示在大家面前,恰似唐初冯延巳在词作《谒金门》中所写:“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千家诗|春到人间草木知,东风吹水绿参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lvsz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