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推销行为随处可见,某些情况下甚至开始挤占我们的个人时间。这两年听到最多相同的抱怨就是接收到五花八门的产品推销电话。当然其中不只是卖商品、推销保险,也有诈骗电话。有时我和朋友也会讨论,这些显而易见的骗局是否真的能奏效,换句话说,那些推销人员和诈骗人员真的能够仅通过电话来产生业绩,保障自己的生存么?
传销是一种极端的推销行为,其影响力之大已普遍为我们所知。传销者通过气氛影响、心理关怀等手段产生对个人强大的影响力。这些高明的技巧配合针对特定的人群,使得传销过程既具有侵略性又足够隐蔽,令人无法察觉。
推销则完全不一样,推销更加注重晓之以理,往往通过说服产生作用。我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主动接触过许多推销,不论是电子产品、保健药品还是珠宝类推销,从业人员几乎都以专业角度来推销产品,从电子产品的性能优点、参数对比,或者是从保健药品的成分、药效原理出发通过理性说服进行产品推销,当然对于内行人来说,推销人员使用了扬长避短的手段,来获得自身产品的优越感是非常拙劣的。尤其是如今多数人已经学会了避开这种手段的思维习惯。例如,当我向家人或朋友提出购买手机的建议时,从需求的角度出发,简单罗列几个要点便可以筛选掉多数的无用信息,品牌,cpu型号、相机像素,只要达到足够的要求,在购买时,就能够有明确的挑选方法。
在保健品行业,量子、富氧、负离子等专业名词已经被用到极致,但对于拥有专业知识和受到过良好通识教育的人来说,这些看起来高端的名词,却难以达到推销效果,还会起到反作用,让人对产品本身产生不信任感,然后拒绝购买。
在我主动接到的无数个推销电话中,推销人员几乎清一色地通过撒网捕鱼的方式漫无目的地寻找目标客户。当电话那头告知我购买珠宝中奖时,我还在以一个学生的身份每天上课放学,没有任何经济能力。也有电话告知我可以免费参与亲子夏令营的广告,我的答复是,等到我结婚生孩子了,一定去捧场。
看似无厘头的电话我接到无数个,也正儿八经回复了无数个,但无厘头的背后是一个简单的逻辑,按照一百通电话成交一笔交易的概率来算,我接到的电话其实只是对方预想状况下注定构不成交易的百分之九十九。话说回来,如此的推销方式,确实效率低下。
而那些成功的推销往往另辟蹊径,巧妙或者说不择手段地运用了某些技巧。父亲跟我讲过他年轻时候上当受骗的整个过程:村上来了一辆大车,车上是一群穿着军大衣的中年男子,个个身强力壮,走路生风。村里人询问后得知这群人是部队军医出来,出任务的同时出来挣点外快,主要是卖一些药方药材。父亲那时有些对中医的研究,经过一番交流对一剂药方很感兴趣,于是一群人驱车载我父亲去往一家药材店抓药,去往目的地的路上,父亲手上就是对方的药方,而对方的人则不断问询着父亲各种问题,医药方面居多,家庭情况也稍有所涉猎。父亲回忆说,当时很是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想要早早看看那个药方,但一直被干扰,打断,直到抓完药,回到家之后才发觉其实就是一个简单地方子。
因此直到现在,对于那种喋喋不休的推销者,我都保持着一定程度的警惕,并时不时地通过提问打断对方长期练习成的套话。从说服的角度来讲,那些强有力的论证在被人良好理解的情况下十分有效,而软弱无力的论证有时也会奏效,在干扰受众分析论证的能力后,态度和直觉往往直接决定对象是否被说服。在拥有知识的情况下,我们能够对无效论证进行反驳,但运用知识去思考分析的过程被干扰时,与推销员抗争之前就已经被“降维打击”了。
另辟蹊径的说服例子。朋友卖钢化膜时常说的一句话是,一部好手机屏幕是门面,花几十块钱就能保护好手机屏幕,贴一张以防万一吧。实践证明,这种简单的类比和悬殊对比,再结合适度的“威胁”,对于多数人十分奏效,于是一块不到的钢化膜被卖到一百一张。
成功的推销并不只是晓之以理,更多依靠动之以情,推销是追求的一个方面是态度改变,这与说服很类似,而说服过程依据两种线索,一是直觉线索,在无知识背景和分析论证能力的情况下,权威性、感觉等直觉因素决定了对象的态度。二是系统分析,以充分和有力的依据使对方理解并接受,进而转变态度。
生活情境中,当个人面对庞杂的领域时,往往没有知识背景,无法完成系统分析。于是,社会现象是,那些瞎吹,会忽悠的人吃得开,这种人也即专业人口中的“捣江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