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憩园》创作于1944年,源于巴金两次重返家乡的感触。中国那时处于抗日战争,颠沛流离的人生世相让他认识到生活的冷峻的一面;两次返乡,故园之思浓重,五叔的死讯又平添了无常的伤感之情。这些经历与感悟是他创作《憩园》的动力和素材,而《憩园》无疑受它们的影响而呈现出复杂的面貌。
巴金在《憩园》这部小说里摒弃了过去常用的实现模式,而采用了典型的发现模式,通过姚国栋、李老汉、寒儿三个人物重复叙述杨梦痴的故事。
姚国栋是憩园的新主人,从心底里看不起杨梦痴这种败家子。他对杨的了解多来自街头巷尾的议论,虽然他代表着社会公众对杨梦痴所持的态度,但难以避免其主观的偏见。
看门人李老汉是杨家的老仆人,一味同情落魄的“三老爷”杨梦痴。与姚国栋相比,他的同情无疑会将读者引向另一个极端。
相比之下,寒儿的优越性就显示出来了,身为杨梦痴的儿子,寒儿清楚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他的是非感和希望父亲改过的心理又保证了他在叙述中不偏不倚的态度。
小说最后通过寒儿的回忆,让杨家故事真相大白。这正是作者对读者的有意导向,发现模式下主人公的视角被屏蔽,多重叙述又真伪难辨,此时作者的倾向就一直暗中影响着读者的判断。正是从寒儿的叙述开始,小说的格调起了变化,读者对杨梦痴的接受有了转变。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