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了一条微博,摘抄如下:
六点多跟一个已婚的朋友聊起来,她女儿四岁上幼儿园,昨天她要帮女儿洗澡,女儿说不要,因为“妈妈的肚子吓人。”她生孩子的时候剖腹产,恢复时伤口没养好伤疤比较显眼。这件事本来没什么,童言无忌,问题是她老公抱着孩子,用一种开玩笑的漫不经心说:“听见了吗,连女儿都嫌你难看。”我朋友当即就火了,大声质问丈夫:“你什么意思?”丈夫一脸无辜说:“我没什么意思啊?”“你是嫌我肚子上的刀疤丑吗?”“我没说,是你闺女说的,不就开玩笑嘛,你生气什么?”朋友就更生气了,说丈夫态度有问题,声音比较大,女儿吓哭了。丈夫就说:“你是不是有病啊,看你把孩子都吓哭了!”朋友看女儿哭了也心疼,就准备忍一忍等孩子睡了再跟丈夫谈谈,没想到女儿一边哭一边说:“妈妈吓人,妈妈是疯婆子……”朋友如遭雷劈,问孩子这话是跟谁学的。丈夫护着女儿,说她吓唬女儿,孩子说句实话都不行了?最后女儿说,是爸爸跟奶奶说的,“xxx根本就是个疯婆子,脾气贼大,动不动就鬼吼鬼叫”。朋友当即就哭了,拿着手机离开家找了家宾馆住。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如果自己是这个妈妈,在此情景下会如何反应。表面看来,这个故事好像和我们今天“变牛逼”的主题没有什么关系。但看完整个文章,你就会发现其中的密切关联。好了,现在我们进入正题。古希腊物理大牛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我们在生活工作中,一定要深入思考,什么事情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事情中,哪一部分是更重要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那个撬动地球的支点,当我们集中所有可用资源去做最重要的事情时,我们就是在撬动地球。对于“变牛逼”这个任务,最重要事情是什么呢?经过多年的思考实践,我认为是——夺回掌控权。
1.与其让别人给自己洗脑,不如自己给自己洗脑
大部分人好像并没有被洗脑这个概念,他们觉得大家的想法就是我的想法,大家都在做的事情就是正确的事。虚空注定会被填满,如果你头脑中没有自己的想法,必然会充斥别人的想法;如果你不能主宰你生命的势头,必然会有其他力量牵动它的走向,你希望把自己精选的东西装进脑袋还是任由其他人乱扔垃圾?
从古至今,女性好像更容易成为洗脑对象。市面上流通的洗脑观点太多了,任君随意取用:圣经中说女人是男人的肋骨变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推广女人要讲究三从四德,温良恭俭让;现代流行观念告诉女人不生孩子不完整;消费主义教导女人结婚时要有鸽子蛋和盛大婚礼,不然无法确认男人的爱;女性主义觉醒之后,对女人的要求貌似更苛刻了:人生赢家的入门标准至少是儿女双全,月薪几万,老公体贴多金。
人生由一次次选择构成,选择由想法驱动,想法由价值观塑造,而价值观不过是精心挑选的人生策略。再重复最重要的半句,价值观不过是精心挑选的人生策略!大家可能不太理解这句话,没关系,我们接下来会详细解释。现在请大家暂且相信这个idea,从这个角度来看问题,我们就可以轻易看出被主流大众观念洗脑的bug所在:1.广泛流行的观念通常是被某个权威创造出来的,这些观念被创造出来的唯一目的是满足这些权威的诉求。在选择接受洗脑之前,你要问一句,权威的诉求能代表我的诉求吗?2.采用主流大众价值观作为人生策略的人非常多,市场上已经是一片红海,胜出机率非常渺茫。
《从零到一》的分析中指出,微软、谷歌、苹果都是靠解决一个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继而取得巨大成功。也就是说,伟大公司从一开始就根本无意在红海中厮杀,做一些从1到n的事情,而是直接开辟了一片蓝海,完成从0到1的创新。 现在,我们知道随大流不是一种有效的价值观选择,那么我们该怎样构建自己的价值观,完成从0到1的跨越呢?
2.做非主流但正确的事
我们要正确地特立独行,而不是盲目地反抗一切。只要认真观察,总会发现日常生活工作中大家思想和行为的荒唐之处。举个例子,中国人的“面子”情节:上级说的话,下级最好乖乖执行,如表达不同意见,就是不给上级面子,后果很严重;刚工作的小姑娘,为了让其他小姑娘高看一眼,省吃俭用买个包;婚姻破裂的夫妻,奋力维持家庭和睦的表象;最好不要过于直白的批评别人,让人家下不来台就不好了。穷举这样的例子,恐怕是一千零一夜都不够。面子可是我们大部分中国人的主心骨,丢啥不能丢面子,否则就有一种被戳脊梁骨加上万箭穿心的痛感。
那我们客观看待面子这个心结,发现它基本上对个人成长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桥水基金创始人Ray Dalio在其公司执行一种完全透明的行事方式,几乎全部会议都要录像,让所有员工自由观看;员工与员工之间,老板和员工之间有话当面说,直接说,无论好坏。据说曾经Ray Dalio召集开会,会后收到员工的投诉,指责他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浪费了其他人的时间,建议下次做好充分准备再开会。Dalio收到邮件后,抄送了全公司同事,表示自己下次改正并且肯定这种做法。这样不可思议的完全透明有什么好处?它能让我们够破除自我,拿掉情绪,直接接收反馈,评估有效性,并进行相应改进。毋庸置疑,在这种环境中工作,个人的成长速率肯定是突破天际的。“爱面子”让我们过分关注自己在别人眼里够不够好,而忽视自己真正的内心需求和实实在在的进步。这绝对“变牛逼”道路上的首要拦路虎,不管再难我们都要努力克服。这里只举一个例子,假如留心观察,相信你会找到许多大坑,坑里人头攒动,还特别自得其乐。这时候,你如果有发现大坑的洞察力,和绕过大坑的执行力,想不牛逼都不行。
3.做符合我们身份和感觉的事
详细阐述这条之前,我们先把前面的遗留问题解决了。前面我们提出:价值观是人生策略选择。为什么这么说,可以从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提出的三种现实中得到一些启发。赫拉利认为,现实有三种:1.客观现实,就是事物的存在于我们的信念和感受无关。重力就是一个客观现实,早在牛顿之前便已存在,而且不论信与不信,我们都会受到重力影响。2.主观现实,它取决与个人的信念和感受。例如,假如我觉得头痛欲裂去看医生。医生对我的头部做了彻底检查,让我做了血液检查、尿液检查、DNA检查,拍X光片、做心电图等等,等到结果一出,他说我完全健康,可是我仍然觉得头痛,所有客观测试都找不出我有什么问题,除了我以外没有人感觉痛痛。但对我来说,这种痛苦百分百真实。3.互为主体,这种现实并不是因为个人的信念和感受而存在,而是依靠许多人类的沟通而存在,也就是想象的秩序。历史上许多最重要的驱动因素,都具有互为主体的概念。比如金钱并没有客观价值,1美元不能吃、不能喝,也不能拿来穿。但只要有十几亿人都相信它的价值,你就可以拿它来买吃的、买喝的、买穿的。如果有位面包师忽然不再相信美元了,不愿意让我们用这张绿色的纸换他的面包,也没什么关系,只要再走几条街,就有另一家超市接受这样的交换。然而,如果所有的人一律不接受这张纸,美元就会失去价值。这些绿色的纸张继续存在,但它们已经再无用处。
了解了三种现实之后,我们可以看出价值观正是属于第三种互为主体的现实。想让我们的价值观起作用,需要依靠部分人群的认可、传播,并最终实现想象共同体。伟大的领导者都是会讲故事的人,他们掌握了“黄金思维圈”的秘密,他们讲述自己是谁,为什么来到这和要完成什么使命的故事。这些故事的中心就是价值观,讲故事的过程就是传递价值观的过程,就是构建想象共同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故事能否打动其他人,取决于你对故事所传达价值观的信任程度。如果你并不相信自己所从事事业具有重大意义,你又如何让其他人相信这一点呢?乔帮主早就发现了这个秘密,所以他说:The only way to do great work is to love what you do.勇敢的选择哪些符合自己身份和感觉的事情,并与合适的人分享,像发射器一样发射符合你自己频率的信号,你一定会吸引到一群调性相投的小伙伴,一起搞几个大新闻。
4.为自己的资源引流
上一部分讲下层基础,这一部分讲上层建筑,也就是一些实用方法论。让我们看看可以从几个方面学会夺回主动权,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牛逼之路迈进。 我们主要从下几个方面来讲讲资源的引流问题:1.时间资源。2.金钱资源。3.人际资源。(2和3下周更新,请关注作者)
1.时间资源
时间面前,人人平等。马云一天也是有24小时,没有多出一分一秒。时间资源的有限性和平等性决定了我们必须深入的思考这个问题:我们把时间投入到哪里,才能为“变牛逼”创造出最大可能性。想要彻底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完成个人价值观的构建。但假如你还对此有诸多不确定性,也没关系,我们可以先解决另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我们要避免把时间投入到哪里,才能最大程度降低“变屌丝”的可能性。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些具体做法:
首先,不要太关注新闻。这是一个较为温和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发现很多聪明人早就不关注新闻了,只不过有的人比较离经叛道,说出了这一事实,有的人选择默默执行而已。为什么不鼓励大家看新闻呢?因为大部分新闻都不是知识,而只有知识才能有效驱使行动。李笑来老师给知识下了个精准定义:所谓知识,指的是能够指导我们做出更好决策,且长期看来更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结果的那些信息。ok,用这个标准衡量一下,多少新闻能够及格,够得上知识的门槛?就在刚才,我随手翻了翻头条新闻微博号,稍微罗列一下:特朗普称韩国曾是中国的一部分;北京蟹岛大巴着火;陈家沟太极拳传人向格斗教练徐晓冬下战书;新郎雇200多人冒充亲朋,女方婚礼现场报警。大家看一下,这几条新闻哪一条可以指导我们做出更好决策?
我本人反正连续几年不再主动关注新闻了,偶工作需要会搜索,其他时候依靠周围人的分享被动接收。但为了不让我的这个观点过于极端,还是举个反例:巴菲特表示自己每天都会读《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和《纽约时报》;但同时《黑天鹅》作者塔勒布表示看新闻不仅没有任何价值,还削弱了我们认知世界的能力。同在投资领域,对财经专业新闻的看法都如此分化,可以反思一下以我们小白的水准,看新闻到底能给我门带来几毛钱的益处?
其次,不要太关注其他人。“羡慕嫉妒恨”是一种全社会蔓延的情绪,我们的注意力好像很容易被别人吸引,天天盯着别人吃了啥、买了啥、玩了啥、取得了什么成就,然后被羡慕嫉妒恨的情绪折磨。而那些真正日日精进的人,哪有时间精力看别人呢,他们天天都在深度思考、在复盘、在策划、在执行。当然,他们也并非不关注其他人,但他们的关注角度也是以精进为根本出发点的,他们会学习其他人的优点,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从其他人的缺点中学习,以他人为鉴;当发现非常优秀的人,他们首先的想法是:好棒啊,简直是人类之光,我能如何接近他们,一起做点大事情。
最后,不要让负面情绪浪费自己的注意力。大概所有人都有同样的经历,假如和亲近人吵架了,或者心里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我们就无法专注于手头正在做的事情。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要尽量做到两点:1.避免争吵和争论。2.坏事发生后,尽量缩小情绪反应时间,快速接受并处理。情绪对于解决问题毫无帮助,甚至还会造成负面影响。电影《教父》中的经典台词:不要憎恨你的敌人。憎恨会让你失去理智,做出不利于自己的选择,其他消极情绪也是一样的。
下周继续更新这一主题,请关注作者。希望和大家一起在变牛逼的路上狂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