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章讲述的是品德与学习的关系,德为本,学为末。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老先生就知道这个道理了。这句话,就是他对弟子的谆谆教诲。我的理解,这句话,是告诉弟子,做人,首要是修养品德,并且,是有严谨的顺序的。他说,一个人,首先是在家里成长的,那么,在家里要做到孝悌,即在家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长成之后,学习做事了,要有好的言行,就要做到为人忠厚,做事谨慎,说话诚实可靠,再之后,踏上社会,那就要力争做一个仁人,成为一个正人君子,怎么样做才可以呢?首先要有爱心,要时时警惕自己,要博爱大众,爱护 大众,在社会实践中,要注意向有仁德的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肯定有比自己品德高的人,那么要亲近有仁德的人,时刻注意向他们学习,以人之长,补己之短,提高自己的品德。当己身已经具有很高的品德时,这时候,再有余力,那就要开始学习技艺,做到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做人,最终极的目标是要德才兼备。然而,这些并不是天生就能拥有的,必须要通过自己努力,才能获得。在德和才之间,首先是德,然后才是艺。不是有人说过嘛,一个无德的天才比一个有德的庸人更可怕。这话和本章是从正反两面说,同一意思,都是提倡首重德,而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注意到了,并用来教育他的弟子,因此才被他的弟子们给记下来,流传至今,并且,孔子还鉴于当时的社会实际,提出了施行的步骤,以教育弟子,使弟子能够遵照执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