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令色”,大概就是从论语里首现的吧,我读的书不多,不知道对不对,如果说错了,希望有人给予指正。至今,它始终都是一个贬义词。孔子,在弟子眼里,是一个“温、良、恭、俭、让”的人,显然,是看透了“巧言令色”的人,因此才有此一说,以告诫弟子,而被弟子记下。在孔子的眼里,像这种人,应该是没有多少君子的品德的。这也是从反面解说了“仁”这个字,那就是有仁德的君子,不会“巧言令色”。
“巧言令色”的人,与之接触,会给人从听觉上、视觉上带来享受。为什么这样说呢?“巧言”,即是花言巧语,这样的话很入耳,很动听,不然怎么有那么多的人上当呢;令色,即和善的面容。本来,面容和善是没有错的,但是和巧言巧话结合在一起,这种和善就很值得怀疑了,这是一种伪善。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突然“巧言令色”,那这动机就值得怀疑了,肯定是总想图点什么。而一个人对待别人,从不以真心,而总是“巧言令色”,从别人身上谋取利益,这样的人又怎么会有仁德呢?
还有一种说法是:一个人总是注重外在,光摆花架子给别人看,而不注重向内加强自己的修养,又怎么能行呢?一个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也就是说,“巧言令色”的人,是很少有仁的,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