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晚上九点左右进男生寝室,十个里面有七八个在打游戏的那种学校,就别说什么气息不气息的了…
(一)
说真的,人文气息这个词从我填完志愿,一直到我读研究生,始终不断地在骚扰我。
我的本科和研究生学校都在这个问题下面被提到,回想起来,每一个评价某电某邮某科的新生帖子里总有人用痛心疾首的学长语气说,咱们XX技校太缺人文气息了,这是每所理工大学的弊病啊!
我们这些过来人自然知道,这句黑话翻译过来是破学校净TM基佬,妹子得去隔壁某师某外才找得到。至于人文气息究竟是什么,翻来覆去说的净是些可有可无的东西,况且理工大学没有,隔壁就有了吗? 做两次文艺活动,多几本文史哲书籍,难道就有人文气息了?
讲真,要真有所谓人文气息,也不是理工科和社科类型的差距,更多体现在学校等级差上。中国高校大多一文配一理,就像华科之于武大,某科之于某浙,某交之于某蛋,THU之于PKU,你要说他们之间有什么人文气息差距,我是不信的,但你要是纵向比一比,大概还是能看出来端倪。说的直白点,人文气息根本就不是理与文的差别,而是人跟人的差距。
修身养性,齐家治国,为往圣继绝学,别管你学的是文是理,是自然科学是社会科学,都一样能以此为目标,关键你能做到什么程度。所以学校要往综合转型,要搞所谓人文教育的说法我一概嗤之以鼻。自己的王牌专业每况日下,本科教育得过且过,行政系统臃肿不堪,再提这种事情有意思么?恰恰相反,理工科高校缺的根本就不是人文课程,综合专业,缺的是专精尖的科研教学水平。
每次这个时候我就冒出一个奇怪的想法,生活大爆炸里描述的MIT是不是一个有人文气息的地方?要我说,太是了,要是中国高校能有几个地方能达到这种水平,双一流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二)
主要看学校重不重视咯,和学生没关系,举个例子。
河北省有一个学校叫华北理工大学,不算什么好大学,普通一本而已(在个别省份按二本招生),学校只有两个相对文科的学院,法学和外国语。理工科很厉害,冶金工程更是牛的一批。
然后前年参加了一个叫河北省人文知识竞赛的比赛。原本老师们准备混个三等奖就回来了,因为竞争对手有河北师范和河大,他们的参赛队员都是中文系保研的牛人。结果这个学校的学生一路过关斩将得了第二名,并且杀入了国赛。
跟你说说这几个队员吧,没有一个在高中是文科生。大学的专业有冶金的有中医的有测绘的有护理的。
然而拿了这么好的成绩,回来报销个火车票都是难事。综测加分证书摆出来还问这个比赛是不是花钱买的。
(三)
汉语言文学在读,也就是大家口中的中文系。
按照一般的逻辑来说,提及中文系的学生,大多数人自觉或不自觉地給这些人贴上“文采非凡”"笔触细腻"之类的标签。
事实上,绝非如此。
从看书的数量来说,中文系的学生往往达不到一定的量。
从理解和深度思考来说,更是可怕。我在读《当代》这类期刊上的文章时,有时有的文章看好几遍,才略微读懂。
大多数人没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
我觉得我周围的同学(包括我自己)很少有人文情怀。
当然,相较于理工科学校,总体而言,是有一定的优势,但并不明显。
其实,好多理工男(我认识的)也是很有情怀的。
(四)
计算机专业学生,算是理工科学校。以前和周围同学一样总是崇尚技术,技术为王,而人文哲学都是虚妄。后来慢慢发现很多程序设计或是现实生活问题归于本质都是哲学问题,也慢慢意识到如果一个人只有一身的技术却没有自己的思想,那也只能算一个高级工具罢了。
从高中时代,我便瞧不上文科生,现在想想不过是无知而无畏的狭隘与狂妄罢了,其实承认自己缺乏人文素养并没什么可怕也不会损失什么,可怕的是坐井观天式的夜郎自大。
(五)
我就是一个工业大学的学生。在我大学的时候学校意外死了几个学生,而学校只是想不断地盖过这个事情,从来没有为学生默哀什么的。最心寒的是,那一年有个女生自杀了,她的家长在学校哭的悲痛欲绝,而学校一个领导我都没有见过出面。而当一个学生见义勇为牺牲时,学校就不断地那拿这个来宣传自己,真的是恶心。你说这学校有人文吗?我只能说学校的领导都太“聪明”了。
后记:
我片面理解人文气息至少包含对人以及由人构成的群体、社会的关怀。当今物欲横流,一切皆被“钱的逻辑”主导,不扯远了,从很多国内安卓应用的体验上来说明,牺牲用户体验逐利的应用比比皆是。不仅仅是大学缺人文,整个社会都缺,有钱是大爷,逐利不择手段,电信诈骗高发。媒体围绕富人明星转。不可谓不悲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