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一起练字练字&书法书法或写字
100 诗经·国风·郑风·东方未明

100 诗经·国风·郑风·东方未明

作者: beikerray119 | 来源:发表于2020-04-17 09:37 被阅读0次

(以下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国风·齐风·东方未明

贡献维护者 小于21克

《东方未明》选自《诗经·齐风》。是周代在齐国京都地区(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广为流传的一首民歌,它描写了在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榨下,奴隶们被强迫服苦役的痛苦生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的残暴,诉说了奴隶们受压榨的痛苦,反映了奴隶阶级的怨恨和反抗心声。[1]

作品名称

《国风·齐风·东方未明》

创作年代:先秦时代

作品出处:《诗经》

文学体裁:诗歌

作者:无名氏

作品原文

东方未明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①。颠之倒之,自公召之②。

东方未晞③,颠倒裳衣。颠之倒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④,狂夫瞿瞿⑤。不能辰夜⑥,不夙则莫⑦。[2]

注释译文

注释

①衣裳:古时上衣叫“衣”,下衣叫“裳”。

②公:公家。

③晞(xī 希):“昕”的假借,破晓,天刚亮。

④樊:即“藩”,篱笆。圃:菜园。

⑤狂夫:指监工。一说狂妄无知的人。闻一多"风诗类钞"曰:"夫之在家,从不能守夜之正时,非出太早, 即归太晚。妇人称之为狂夫。"他以为此诗出自妇人口吻。而且"折杨柳为园圃之藩篱,所以防闲其妻者 也。离去复于篱间瞿瞿然窥视,盖有不放心之意"。

⑥瞿瞿(jù ):瞪视貌。

⑦不能辰夜:指不能掌握时间。辰,借为“晨”,指白天。

⑧夙:早。莫(mù 暮):古“暮”字,晚。

译文

东方还未露曙光,衣裤颠倒乱穿上。衣作裤来裤作衣,公家召唤我忧急。东方还未露晨曦,衣裤颠倒乱穿起。裤作衣来衣作裤,公家号令我惊惧。折下柳条围篱笆,狂汉瞪眼真强霸。不分白天与黑夜,不早就晚真作孽。[2]

作品鉴赏

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现实生活,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感受到奴隶们心底隐藏着一种压抑已久而行将喷发的愤怒。正因为作者是从奴隶的身世遭际出发,抒发对于现实的愤懑,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因此对统治阶级确实有一种活生生的鞭辟入里的揭露和批判作用,使读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3]

前两章“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东方未晞,颠倒裳衣。颠之倒之,自公令之。” 诗人并没有用很多笔墨去铺叙具体的劳动场面,或者诉说劳动如何艰辛,而是巧妙地抓住一瞬间出现的难堪而苦涩的场面来写:当一批劳累的人们正酣睡之际,突然响起了公家监工的吆喝声,催促着他们去上工。这时东方还没有一丝亮光,原来.寂静的夜空,一下子被这叫喊声打破,劳工们一个个被惊醒过来,黑暗中东抓西摸,手忙脚乱,有的抓着裤管套上胳膊,有的撑开衣袖伸进双腿。一时间,乱作一堆,急成一团,真可谓洋相出尽。天还没亮,官差即来催促起床,上工的命令就已经下达了,以致可怜的役夫们在忙乱之中把两手伸进裤管,把两脚蹬进袖筒,竟然把上下衣裳颠倒穿了。按理说,上下衣裳的区别是很大的,能够穿颠倒了,不光是因为天黑的原因,恐怕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役夫们并没从梦中醒来,他们可能头天夜里睡得很晚,疲乏的身子包括疲乏的大脑尚未缓过神来。这一情节极富戏剧性,十分幽默好笑,却又饱含悲愤,笑中滴泪,生动曲折地反映出了酷吏的凶狠以及役夫的凄惨。“颠倒衣裳”的细节描写,便运用得真实巧妙,写出了奴隶们在公爷的吆呼催促下摸黑穿衣裳的不堪处境。前两章的“颠倒”二字,还会令人自然联想到末一章“风”(早上与“莫”(即“幕”,晚上)的“颠倒”。衣裳的错乱,黑(夜)白(天)的颠倒,正说明了社会现实的不合理。既意在言中,又寄意言外,可谓一语双关。

最后一句"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说明:报时辰不是提前就是太晚。这诗是讽刺国君号令不准的诗,而国君的‘不时’,又在于司时的官吏不负责任。古时无准确的钟表,故而司时的官吏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如果司时的官吏每天搞错一点点,积年累月,经过一定时间,就可能出现巨大的误差。司时官吏失职,当然朝廷秩序也会一片混乱。本诗在于讽刺司时官吏不准确报时,以致群臣见国君的时间混乱,官员手忙脚乱,心中忐忑不安,唯恐误时,遭到国君责怪。“折柳樊圃”和“狂夫瞿瞿”,也是两个典型的细节描绘,寥寥八个字,就把奴隶们艰辛的苦役和监工走狗的凶恶嘴脸和盘托出,一泻无余。这些描绘都切合环境和人物身份,读来仿佛见其人,闻其声,神态态毕现,栩栩如生,颇有真实感。

全诗三章,皆为四句。每句两个音拍。前两章运用回环复沓的艺术手法,渲染环境气氛,突出事物特点。且以工整的排列。朗朗上口的语言形式,尽情抒发抑郁情感,增强了音乐效果。第三章则转变风格,避免通篇一致的枯燥感,显得起伏有致,使得诗作的另一突出特点是通篇明白晓畅,语言通俗易懂,未明颠倒狂夫不能等都是人们常用的日常语言,以此为诗质朴自然,充满无限的生命。[4]《齐风·东方未明》在结构形式和艺术手法上也很有特点。其一,《东方未明》为乐歌,在结构上回环复沓。第一章和第二章中有些句子只换了一个或几个字。 这种回复重叠,规律中有变化,严格中有自由,既是歌唱时的和声,也是表述意思的层层递进和对内涵的强化作用。(《随园诗话》)但就作诗而言,重词叠句与反复咏唱是为着尽情抒发情感的需要,这在《诗经》其他诗作中和后世民歌中也经常运用。这样有利于突出事物特征,渲染环境气氛,增强音乐效果,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同时,也便于记忆与传诵。其二,诗人善于通过细节的描绘来反映生活。例如“颠倒衣裳”的细节描写, 其三,语言通俗易懂,读之琅琅上口。例如“东方”、“未明”、“颠倒”、“倒颠”、“狂夫”、“不能”等词汇,都是人们常用的口头语言,用在诗中,质朴自然,恰如其分。这些词语历经了三千余年的风雨,仍然葆有无限的生命力,至今保存在人们的口头与书面用语之中。此外,全诗以四言句为形式,每句两个音拍,二二的节奏。前两章排列工整,键行和押韵有规律;第三章则起伏有致,跌宕变化。这种不拘一格的韵律节奏,也体现了当时劳动人民口头歌谣创作的艺术特点。[5]

名家点评

《毛诗序》说:“《东方未明》,刺无节也。朝廷兴居无节,号令不时,挈壶氏(掌计时的官员)不能掌其职焉。”古代学者意见分歧不多。今人一般认为这首诗是反映劳动者对繁重劳役的怨愤。《郑筏》则说”挈壶氏失漏刻之节,东方之未明而以为明,故群臣促遽,颠倒衣裳“。[4]

清牛运震《诗志》以为“颠倒衣裳”这一句“奇语入神,写忽乱光景宛然”。

创作背景

《东方未明》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东方未明》是周代在齐国京都地区(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广为流传的一首民歌,为反映在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榨下,奴隶们被强迫服苦役的痛苦生活,揭露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的残暴,诉说奴隶们受压榨的痛苦,反映 奴隶阶级的怨恨和反抗心声,而作此诗。[1]

参考资料

[1] 东方未明诗意再探 李金善 2014年

[2]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193页

[3] 清代经学家对《诗经·齐风》的解读 作者:李兆禄 发表时间:2005-02-28

[4] 陶今雁.诗经三百首详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年

[5] 《齐风·东方未明》正解 来源:东岳论丛 发表时间:1985-03-02

相关文章

  • 100 诗经·国风·郑风·东方未明

    (以下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国风·齐风·东方未明 贡献维护者 小于21克 《东方未明》选自《诗经·齐风》。是周代在齐...

  • 《诗经》100.国风•齐风•《东方未明》

    《东方未明》描写了下层人民被压迫下的繁重劳役生活。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东方未晞,颠倒裳衣。...

  • 思维决定贫富,态度决定成败

    诗经-国风-齐风-东方未明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东方未晞,颠倒裳衣。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折...

  • 诗经.国风.齐风.东方未明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东方未晞,颠倒裳衣。 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 不能...

  • 《诗经》100 东方未明

    《诗经.国风·齐风》东方未明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东方未晞,颠倒裳衣。倒之颠之,自公令之。折柳...

  • 《诗经》学习第100篇《齐风 东方未明》(全)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100篇《齐风 东方未明》 【原文阅读】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cháng。 颠...

  • 《国风.齐风.东方未明》

    东方未明, 颠倒衣裳。 颠之倒之, 自公召之。 东方未晞, 颠倒裳衣。 倒之颠之, 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 狂夫瞿...

  • 国风 齐风——东方未明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东方未晞,颠倒裳衣。 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 不能...

  • 099 诗经·国风·郑风·东方之日

    (以下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国风·齐风·东方之日 贡献维护者 朝阳山人 《国风·齐风·东方之日》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

  • 084 诗经·国风·郑风·山有扶苏

    (以下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国风·郑风·山有扶苏 《国风·郑风·山有扶苏》一诗出自《诗经》,为《国风·郑风》的第十首...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00 诗经·国风·郑风·东方未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mosv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