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我很诧异 众多学者 读中庸
居然全错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地,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怎么可以这么翻译理解呢?
孔子原意很清楚说明,率性即是道 ,以做到率性的人 以洞察本心的人 不可片刻离之
可离 便是被欲望席卷 便是非道 便不是率性
故君子谨慎
谨慎什么
是各种欲念
是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是隐藏 是微小看不见的各种欲
而这翻译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地,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根本不谈主题,误导多少后生
道也者 岂能翻译成品德高尚?
心是什么?
金刚经云:因无所住而生其心
佛经又云心如明镜台
这种感觉类似元认知 但又不完全等同
元认知是对思考的思考
心则是对万物的如是观照
但两者 的“局外”之感 却是殊途同归
乃至于是相辅相成的功夫
想要去欲正心而得解脱自在,元认知 对自己思考的思考 对自己欲念的观察
正是慎思之 明辨之
众多人理解为 道不可离
所以君子独处时的谨慎也不可离
说得通 但这种翻译有强行举例之感,且孔子这里讲的是率性 ,翻译强调的却是谨慎,以导致误导
还有君子本就是坦荡, 独处的时候也谨慎戒惧,那不是强调关注自身意念,不然是怕做坏事让人发现 所以要谨慎么?两面派 这不就是小人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