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14 年 2 月开始规划自我通识教育,阅读海伍德《政治学》到现在正好 5 年。
本文主要谈三个方面,首先是宏观上的学习探索和思考,然后是规划学习路径和构建知识体系,最后分享一些读书和笔记等方面的实践经验。
一、明确指导思想,搭建宏观架构
元认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认知的知识,二是对认知的调节。在自我教育中,主要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世事洞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和思要结合起来。「实践出真知」,学和做更要结合起来。须知世间之物繁复万千,自有其规律。能够在生活中体悟世事,知行合一,便是真正的大学问家。自我教育,既要注重逻辑训练、知识积累,也要留心观察生活,思考生活。
观看《金正昆讲礼仪》,可以学到基本的礼仪常识;收听《好好说话》,可以提升沟通技巧。
2、锚定学习方向
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设置长期的学习目标,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然后坚定地执行。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临时的兴趣变化,进行小范围的调整。
2015 年毕业季,从年初开始的各项考核,到毕业实习,再到毕业答辩,下半年到单位任职,奔波忙碌。
但即便如此,我依然利用点滴时间系统学习世界史,阅读相关书籍 70 余本,构建了基本的历史框架,为后期阅读学术专著打下了基础。
3、认识学习模式
通过学习可以拓展认知范围,强化知识的关联性,同时也可以锻炼记忆速时提取能力,从而增强知识的调用范围和效率。
核心知识常以碎片化、弱关联的形式存在于大脑之中。当我们思考时,碎片化的知识开始碰撞和组合,产生联想和想象。
所以,脑中存储核心概念的多少以及概念之间联系的强弱决定着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学习最重要的就是掌握这些核心的概念,并强化概念之间的联系。
通过学习进行知识的隐形累积和隐形关联,逐渐改变认知,进而影响行为和情绪,最终形成一套思维模式。
超强的临场表现得益于平时的积累,眼界开阔、见多识广自然知道各类情况的处置流程,相似的场景经历多了,便会固化和优化反应模式。
情商高、水平高,这是用心观察,细心总结并多次试验的结果。
4、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就是将学习精准化,在学习设计上坚持 i+1 原则,即每一次只提高一点,不能出现大的断裂。
在学习落实上,要大量重复,保证知识和技能真正内化。同时要注重效果反馈,这样能不断修正和推进学习进程。
2017 年 3 月,在零基础未报班的情况下,我结合自身工作生活实际情况,初步设计学习路径,制定详实的学习计划。
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反馈,并以此优化配置不同难度和重要程度的科目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最终利用 6 个月的业余时间顺利通过司法考试。
二、设计学习路径,构建知识体系
自我通识教育区别于科班学生循序渐进、框架清晰的专业训练,常表现为学习内容上零敲碎打,水平上停滞不前,导致专研多年,依旧难窥门径。
因此,要突破这种困境,就需要借鉴专业的培养模式,用教材构建基本体系,同时充分发挥自我通识教育的机动性和兴趣优势,从而达到登堂入室的目的。
1、学习路径与学科内的系统性
高校学科设置上遵循先易后难、先通科后专业的原则,凝结了无数专业泰斗的智慧结晶,也经过实践检验和优化。
所以自我通识教育首要原则就是尽量参照专业的学科设置。
网易公开课翻译了大量的外国常青藤名校课程,大多是各学科入门课程,为普通人接受顶级教育搭建了平台。
自 Coursera 、 Udacity 、 edX 三大课程提供商的兴起,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 MOOC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014 年由网易携手「爱课程网」,联合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和机构成立中国大学 MOOC,推出上千门精品大学课程,为每一个有志于学习的人获得权威而便利的学习环境。
此前,对政治学感兴趣的我阅读了很多相关书籍,也参考借鉴了豆瓣、知乎、百度文库相关帖子,甚至于搜集名校政治学课程,罗列了一个可操作性的书单,并依此学习。
但始终无法找到一个清晰的进阶路线。2018年 8 月开始,报名参加中国大学 MOOC《政治学概论》课程,通过观看课程视频,阅读老师提供的上百种阅读书目,撰写读书笔记,逐渐掌握了相对系统完备的政治学知识。
当然,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这种纯学科性的学习,并不一定经济高效。
为此,王韧勉提出「一本学术史通论性著作、一本基本方法著作、一本经典著作和一本学术前沿著作」的主题阅读模式,用精选的四本书籍快速构建学科体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更具参考性。
从系统性角度来说,诸如豆瓣 Top 250,「读过 200 本书后只向你推荐这 10 本」之类的书单推荐,并没有太大的参考性。
读书当然可以随心所欲,每个人的书单都应该是私人的,但是应该知道,这个前提是我们对大多数领域具有通识性认知。
2、知识体系与学科间的整合性
从信息收集到整理完善,再到输出应用,最后到归档。知识体系的建立是学科间的整合,涉及信息的采写、分类、筛选、存储、调用、检索和归档等多个步骤。
构建知识体系,既要有搭建体系的意识,更要有合适的工具。
印象笔记兼容性好、功能齐全、同步速度快,可用于快速获取、存储信息。但由于印象笔记的平铺结构,无层次性和架构性,不适合用于建立知识体系。
Notability 搭载在 iPad 上,配合 Pencil,再加上两层结构,用于信息的初步刷选和整理,具有很好的效果。
MarginNote 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将书直接制作成思维导图,且可以在大纲模式、导图模式以及书本三者间自由切换。
当然,它也可以用于制作记忆卡片,对于同一主题的不同书籍也可以整合进一个思维导图。这款软件可能更适用于记忆类领域的学习。
作为知识树构建的最佳工具,我觉得 Onenote 基本能胜任。
它有四个层级,可以兼顾大目录和小内容,能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其次,Onenote 支持手写,更可以在文档内直接链接 Word 和图片等其他格式文件,具有超强的整合能力。
虽然 OneNote 同步性差,在移动平台体验不佳,但作为知识体系构建工具来说,同步性并不是第一要素。
通过印象笔记可以快速收集、存储信息,经过 Notability 对非核心信息进行删减,制作成主题式手写笔记,最后归档到 OneNote 知识体系结构里,完成一个闭环。
三、综合化学习、读书笔记
摆脱了课堂的限制,学习就要眼、手、耳、口并用,以达到最大的效果。从学习的效果上来说,也是如此。
1、综合化学习
中国大学 MOOC 上的课程作为权威性的基础,其课后阅读书目作为本课程的补充。这是学习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
网易公开课、网易云课堂、慕课网等在线课程网站可以作为补充。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超星公司因其较早在国内从事纸质资料的数字化,同时较早开始录制高校课堂、学术讲座等音视频资料,20余年来积累了海量的图书、期刊、报纸、视频等资源。作为超星移动端APP「学习通」,其资源优势不可低估。
音频学习资料主要集中在三大块,一种是随知识付费兴起的优质课程,一种是课堂和讲座录音(很多是从超星视频资料转录成音频资料的),最后是有声书。
音频作为学习资料有其固有的缺陷——滞留时间短导致整体感差、书面化朗读导致理解迟滞或口语化导致内容浅显。
但是音频有一个不可替代的优点——摆脱视觉的束缚,这样就可以将听书、听课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
目前最大的音频平台是喜马拉雅,它既有制作精良的收费作品,更有海量的免费作品。在上面既可以听系统的课程、有声书,也可以听权威的讲座,了解最新的资讯。
2、阅读设备
阅读设备只是一种呈现方式,各有优点,应因地因时制宜。
电子书可在多种移动设备中存储、阅读,高效便捷,且笔记同步好,但不利于回溯,也不方便呈现表格、图表等信息。
纸质书不利于携带,且 90% 的书可以阅后即焚,没必要买实体书。
阅读载体的不同对体验虽有影响,但并没有到非此即彼的程度,完全可以结合起来。
一般畅销书、小说等通俗性书籍建议阅读电子书,稍艰深的书第一遍也可以阅读电子书,地图、数学专业书等图表较多的书建议买纸质书。
电子阅读器的选择。目前市面上主要有三类电子阅读器可供选择。
一是 kindle 等 6-9 寸左右的小屏阅读器。资源丰富、携带方便、续航性好、阅读体验也接近纸质书,缺点是不能手写,PDF格式电子书阅读体验极差。
二是文石 BOOX Note+ 、iReader Smart 以及索尼 DPT-CP1 等大屏可手写阅读器,可直接阅读 PDF 格式电子书,也可以直接在阅读器上做笔记。
三是 iPad 等平板电脑, iPad Pro 配备 Pencil 具有极强的阅读和笔记功能,但长时间阅读眼睛易疲劳。
目前我用 kindle 阅读小说和畅销书,主要在午休前、乘坐车辆时使用;晚上利用大块的时间在 BOOX Note+ 上阅读学术专著,并记录初始的笔记;最后在 iPad Pro 上整理笔记,撰写心得。
3、阅读方法
要养成连接概念与经验的阅读习惯——黄宗智
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人文社科类阅读,因人文社科类著作大体皆有一个较为核心的论点,也有多个次级论点,作者会用大量的调查或史料论证各级论点,阅读这种书籍最重要的就是明晰概念,提炼论点,再现论证过程。
要以理解代替记忆,记住最核心的概念,再把概念连贯起来。在理解知识时,要善于找到一个简洁贴切、新奇而又一般化的例子——张五常语
自我通识教育中运用费曼技巧可以代替考试作为测试自我水平的一种手段。
通过输出矫正输入,在向外输出过程中意识到知识盲区和薄弱环节,从而形成反馈信息,强化输入的准确性,以及掌握的熟练度。
4、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主要有三个作用,一是增进理解,二是强化记忆,三是备查。
读书笔记有很多种——摘录式、批注式、提要式、心得式、索引式等等。
这些形式的笔记都要服务于理解、记忆和备查这三个核心的功能。
读书笔记无所谓好坏,但一定要注意到各种形式的读书笔记的适用性,适用于不同类型的书籍,也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学习者。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摘录式读书笔记适用于阅读经典文本、史料等,同时也适用于能够反复查看笔记的学习者。
然而,大部分书籍并不经典,同样,摘录之后若不能定时回顾,也无异于换一种存储方式,虽然对于历史工作者是重要的(以卡片形式摘录和存储,作为知识库),但大部分人都会将这种笔记遗弃。
书读第一遍的时候,可以在书边上批注,这有助于联想和理解。
当第一遍读完时,可以将书中重要的标题和批注的重点结合起来,梳理出这本书的整体架构,进而提炼出作者的核心思想和完整的逻辑推理及论证过程。
思维导图其实是一种主次结构的树状图,适用于作为学科概论性的笔记。
对于逻辑推导类的书则难以胜任,它无法清晰地再现作者的整个思考过程。
所以入门教科书应画思维导图,学术专著要画概念推理和逻辑结构,阅读小说可以画人际关系图谱,社会理论则要摘录原文。
真正好的读书笔记要能同时完成帮助理解、强化记忆以及备查这几个功能,在此基础上,还要尽量简洁,不能读书一本,摘录半本。在我看来,前两个功能是优先于第三个功能的。
读书再多,如果真正入脑的少,那就等于没读,抄到本子上并不能保证长期的记忆。前文已说,人记忆的特点就是碎片化和弱关联。
那么,与其被时间淡化记忆,留下碎片化的知识,还不如主动出击,在做读书笔记时,就刻意删除无用的东西,只记下最核心的概念,以及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