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官”父亲二三事

作者: 周钰2017 | 来源:发表于2017-05-16 14:51 被阅读0次


    转眼之间,父亲当村官快三十年了。从我记事起,他就是一名村官,他没有编制,是个“假”的干部。

    可是在我心中,父亲,是一名合格的干部。

    以前,我们村叫湖北省恩施市石窑乡高岭村,从我记事起,父亲就是村里的支书。高岭村地处三县交界之处,一条破石子路穿村而过,九十年代初的时候,村里大部分人家仍然在饥饿线上挣扎,唯一的收入来源是种植的一些烟叶,不过多半只能换回基本的生活用品。村里的主要农作物是玉米和土豆,也是每个家庭全部的粮食来源。因为村子地处海拔2000米的高山地区,无法种植水稻,吃大米饭只是一种奢望,那时候,村里的人都无比羡慕住在低山地区的人,因为他们的主食是我们无法企及的大米。

    应该是我小学的某一年,村里不远处一户姓钟的人家几乎绝收了,眼看全家人就要挨饿,不得已户主背着竹背篓来我家借粮食。父亲将他的竹背篓装满后才说,拿去吃吧,家里也不宽裕,只能帮这么多。那是我对粮食,饥饿这些词语的最初印象。我记得后来我与那户人家的孩子一起放学的时候,我都会邀请他去我家吃上一个玉米饼再回家。父亲就这样教会了我珍惜粮食和懂得分享,这让我在30年的人生路中,都无比感激。

    那时候农村太穷了,每户人家年轻的兄弟姐妹又多,所以很多年轻人在自立门户后都会为了争山争田而打得头破血流。同村另一户钟姓人家,兄弟很多,常常会有某个家庭成员或捂着流血的头,或拖着打瘸的腿来家里,请父亲过去调解家庭矛盾。有时候三更半夜突然狗吠,多半是那家某个兄弟或者姐妹来告状了,父亲不得不跟着去。在贫困的农村几乎每天都有这样的争端,基层工作的父亲,又扮演了法官的角色。

    因为极度贫困,我们地区的村子时常会得到其他地区的捐助。有一次家里忽然多了几大包衣服,是外地捐的,由村干部分发给特困户。据说其他村子的村干部和其亲属都有优先挑选的权利,而父亲没有让家里任何人去动那些衣服,把衣服如数的送给了几个特困户。父亲因为这个不贪便宜的“坏”习惯,常常挨白眼,这么多年以来,家里从未出现过任何属于公家或者别人的物件。

    父亲的脾气差,这在讲究中庸,崇尚圆融的农村并不是什么好事,过年过节的时候,母亲劝他带些东西去上级领导家里拜个年,走动走动,父亲只当是没有听见。他说他最瞧不起阿谀奉承之辈,对于工作中谈得来的伙伴,他都会当作朋友交往。有一次他与领导意见不合,在开会时竟然当众拍案而起,闹得很不愉快。即使他错了,他也是个不会主动道歉的人,于是我偷偷给那位领导发了短信,代表他道了歉,才让风波过去。后来一段时间,他们还拿我那条精心编写的短信当作谈资。

    父亲一辈子为了生活苦恼。我的爷爷奶奶在他27岁之前已经相继去世了,留给了父亲大笔债务。从最早还爷爷奶奶的债务,到后来盖房子,送我和弟弟上学,几次搬迁,甚至我结婚,他和母亲生病住院,他似乎一直在借钱,还钱,借钱的循环里,无法摆脱。可是在这种困境的压迫之下,父亲在他的村官路上,从未动过邪念。

    后来他做支书多年的高岭村消失了,因为行政区划的调整,原来的乡变成了村,原来的村变成了工作组。在小村合并成为大村的时候,有很多的村干部要被淘汰,通过群众公开投票,决定去留。父亲在十几个干部的竞争中胜出,成为了不多的留下的几个中的一个。自此以后,父亲再不是村里的一把手,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作人员。不过某一天我才知道,他和其他一些同事还不一样,他现在是没有编制的工作人员,算不得国家干部。这多少有些让人无奈,可是父亲没有多说什么。前段时间听母亲说,父亲退休以后只有一千多元的工资,想想令人唏嘘,为基层工作了一辈子,到头来却什么也不是。

    父亲的工作算不得高尚,工作也不繁重,甚至他的工作能力也不突出,可是在他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拿着微薄的工资,却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廉洁自律。正是这样一个“假”的国家干部,赢得了普通老百姓的信任,更赢得了他儿子对他发自内心的敬仰和爱。

    父亲,你是一名合格的干部!

    周钰于2017年5月16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村官”父亲二三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ndl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