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站在巨大的废墟跟前的时候我突然感觉这座城市就像是细碎的容器,可以在顷刻间就变成碎片,而谁又能想到昨天它还是那般熙熙攘攘,灯火辉煌。
2012年我从广州回来就开始住在这里。
那时候拉着行李箱从汹涌的人群和震耳欲聋的喇叭声以及无数的三轮车中穿梭拥挤的时候,我的表情透露着无比的嫌弃和反感。
我讨厌那么热闹的地方,我觉得一切都太陌生和难以适应。
“我真想立刻转身买返回广州的票,这里我非常讨厌。”我这样对我妹抱怨道。
“你习惯了就好了。”她这样回我。走在我前面头也不回,丝毫没有看到跟在后面的我的一脸绝望。
就那样,我在自己的故乡扎根了下来。这一呆就是六年。
这里被誉为西安的“小香港”。这里有著名的民办高校外事学院,这里有无数条巷子互相是通的,这里有无数城中村里典型的本地人,这里有用万来计数的人。
白天这里看不出有多热闹,偶尔甚至安静的让人觉得奇怪。然而到了晚上,这里变成了人潮汹涌,各种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孩子的哭闹声,路人的吵架声以及丢了东西的呼救声。组成一幅无比热闹的生活画卷。
在西安,不管你来过没来过,但是一说起鱼化寨,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大家都会说一句“嗬,小香港嘛,知道知道。乱的很。”
从下午开始路两边就开始有路边摊和小吃摊络绎摆开。遇上城管来查的时候你看那原本一大堆的东西瞬间就不见了,速度快的让人讶异。
但是,这里真的有太多人的回忆和这座城市的一个标志。
无数次我下了班就和朋友一起去小香港买吃的,买衣服。和卖衣服的老板早都混成了脸熟,已经不用我再说那句“老板,便宜点,你便宜点我就拿了。”
我的衣服几乎都是从那里买。因为那里是方圆几百里最热闹最便宜的地方了。
也总是在逛的不想走的时候坐一个三轮车一块钱就从最拥挤的里面到了马路口。
我也曾在这条最热闹的街上看见了无数陌生的脸孔穿梭其中。那个时候真的是感慨没想到这样一个看似小小的地方竟然容纳了那么多人。
关于这里的记忆我想住在这里的人和我一样只有一个概念那就是人多,车多,吃得多。
而更多的是这里聚集的几乎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民工。经常能看到自身褴褛衣服的民工从人群里带着疲惫的倦容手里提着一块钱的馒头和五块钱的凉菜。
那时候我突然就觉得在这座城市生活好难,每个人都竭尽全力的活着又拼尽全力的去努力。只为了留在这里,只为了对于它而言还不错的收入。
也总是看见外事学院里那些小男生小女生成群结队或者情侣并肩的走在街上。那些小姑娘手里拿着烟一副老气横秋的样子在路边等着路过的空的三轮车。
我曾坐在店里的透明玻璃后面看着那些学生喃喃低语现在的学生啊,都是拿着父母的血汗钱在学校谈恋爱。我要是有那样的机会我一定不会和他们一样。
在后来离开了店里找了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每天早上七点起床跟随着人潮在鱼化寨的街道上四个人坐一辆三轮车到路口,然后再挤公交到公司。
晚上回来的时候就沿着地摊边逛边看见吃的了就买点,等到了房子的时候才发现手上已经拎了不少东西了。
我从未想过这里会被突然拆掉。当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难以置信。
我原本以为至少也该等一段时间,可是没想到那么快,快到让人兵荒马乱。
当我和朋友们在听说鱼化寨大处理的时候,我们午休时间跑出去看,路两边算是大型的铲车。两个步行街门口已经被特警里三层外三层的包围住了。
从外面能看到里面的业主聚集在一起手里举着退我房租,还我公道。
那不能用热闹来形容,虽然人很多,但是那已经是一片狼藉甚至可以说是颓败之势。
当我第二天再去的时候两个步行街已经是一片废墟,街上站了更多的特警,人和人之间需要用挤的方式才能穿过。有人是来看热闹,有人是来挑便宜,有人是在讨公道。
而我站在那片废墟前心里却觉得很空,那种感觉就像是看着自己相处了很久的朋友的离开一样。无能为力挽留只能眼看着消失。
接下来每天都能听到同事们找房子,打听房子的声音。每天晚上都有搬家公司在那里面来回进出。
搬家公司的人喜上眉梢,搬家的人面无表情。
几天之内附近的房源紧俏,房价一再上涨,很多人竟然在西郊上班,房子搬到了南郊。
越来越多的铲车进到小香港里面,越来越多的行李箱被拉出来,附近瞬间安静了不少。
这里是我整整呆了六年的地方,我的所有活动范围都围绕着它,一时间我竟不知道以后买东西该去哪里。
城市的发展会伴随着城中村的毁灭。这是不可避免的,这里一度被称为政府的烫手山芋,城市发展的毒瘤。
可是这一刻,它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它的消逝从某种意义来说是好的,然而对于我和这里生活的人来说,多少有些悲伤。
那个在这座城市的西边存在了很多年的鱼化寨,那个在陕西人记忆里的小香港,终于在这一刻走上了断头台。
再见,我的生活圈,再见,我的记忆之城。
小香港消失了,更大的城市发展将走上舞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