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日记写什么的都有——鲁迅先生的简直是个账本。不会记账的人可以看看,跟鲁迅先生好好学学。
朱自清的日记里多处提到吃。虽然不至于像厨子似的把日记写成菜谱,但也看得出这人是个“吃货”。
我们今天理解的吃货,大概是喜欢吃的人,明星们很多爱包装出吃货人设,在镜头前一有机会就往嘴里填东西,没有好吃的就不开心——大概是觉得这样比较可爱,更能吸引粉丝吧。至于为了保持身材,吃过后是否要再想办法吐出来就不得而知了。
如朱自清这样,才称得起真正的吃货。
吃货会因为没吃的而难过,如朱自清在1924年8月20日的日记里写道:
“遇功一,购蛋糕及小面包,没有开花馒头,甚怅!因日来颇思当年在唐大家吃油炸‘京江脐’蘸鸡汤风味也。”
我是北方人,“开花馒头”还能理解,“京江脐”简直是外语了,想来也不是什么稀罕东西。因为没买到开花馒头而“甚怅”,还要专门写到日记里,可见这是多么爱吃了。
不过光是因为吃不到而难过并不能算作吃货。真正的吃货,会因为吃到了美食而忘了难过的事。如朱自清在同年8月26日的日记里写道:
“晚阅卷,至十二时,吃绿豆稀饭,加微糖,风味甚佳。”
1924年朱自清还是个中学老师,生活极苦,常常要找人借钱。8月26日当天的日记里还写过“向公愚借六元,愧甚”,后面还补了一句“今日窘甚,几当当”。
每次借钱,朱自清都要加上“愧甚”这样的心情。然而无奈,虽然民国时中学老师的收入不低,但朱自清从小家里贫困,上学时欠下一大笔钱,这时光生活就已经是一大负担,到了要进当铺的程度。朱自清又是一个极其认真的老师,堪称教师楷模,晚上阅卷到午夜,生活的困窘和工作的疲劳,能被一碗加微糖的绿豆稀饭掩盖过去,足见吃货的心胸。
的确,吃货需要心胸。心中有事不能释怀的人吃什么都不香,一心追求膏粱肥甘的人也品味不出食物原本的味道。吃是一种心境,一种情怀。真正的吃货并非到处去找美食,而是能把平常的食物吃出美味。
朱自清很少吃什么名贵食物。记得以前看过他的一篇散文,写小时候全家人在冬天里围着一口砂锅煮豆腐,白煮的豆腐蘸酱油,美味更多源自情怀而非食物本身。
1924年9月14日,朱自清去参加“雪花社”的集会,看见人家准备了茶点,于是“恣意取啖”,还说“颇偿日来之清淡也”——足可见朱老师平常日子过得多苦,要蹭人家的茶点来补充点儿油水!
当天朱自清在“雪花社”的活动中听人演讲,觉得“无一精彩,令我不能耐”,然而“说毕得啖新葡萄,味颇甜”——听无聊的演讲让他受不了,但有了葡萄可以抵消演讲的无聊,还说“惜只馀三枚,不可再得”——把文学社当了水果店!
朱自清死于胃病——很多人以为是因不领美国救济粮而饿死的,其实不然。不过胃病也跟饮食有很大关系。当年西南联大时期伙食也不怎么样,冰心曾说那些教授们在菜里加点肉丝就算是荤菜了,老舍在抗战时期也吃出过盲肠炎。不知朱自清是如何度过那些年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