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困惑你有吗?
拿起一本书,看完后却不知道重点是什么;
看书速度太慢,时间匆匆,看了一周,前言还没看完;
书中的道理知道很多,但不知道和自己有什么关系……
没有书的人生是匮乏的,但有了书又该如何看呢?在《如何在大学学习》这本书中提到:
“要真正提高你的阅读能力,你需要做好准备,自信地导航,并学会有策略地改变节奏。”
首先来看如何系统地做好准备:
拿到书之后,先不要拿起就读,而是先根据书名、目录、书籍的前言、引言,了解书的大致内容,并根据书籍目录,看看有哪些内容是自己已知的,哪些内容是自己尚不了解的,对于不了解的内容,做重点阅读,而了解的内容只要简单跳读或略过就可以了。
在读书的时候,要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阅读,这样在读的时候会为了这个寻找到问题的答案,保持主动专注,而不是被动输入。那么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问题呢?
就我自己而言,我在看一本书时,我会先去思考作者想要传递的信息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书里的知识对我来说,哪些是新知?我期望在书里获得哪些知识?
问题的思考,就像领航员一样,可以指引我们完成阅读,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并保持高度的专注。
其次自信地导航
阅读一本书的目的是要理解整本书的内容,好奇心是抵达目的地的引擎,而保持良好的好奇心,则需要前面所述的带着问题去读书,与作者建立联系,获取所需知识或信息。
除了好奇心,还要发现作者写作的逻辑结构。
写作的逻辑结构有:按时间排序、因果模式、对比模式、归纳模式……了解作者的写作结构,可以跟随作者的脚步,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比如因果模式中:
问题—影响—解决方案,这个模式中,作者会先描述问题(起因),解释它的影响,有时还会给出一个解决方案。
问题—起因—解决方案,这个模式中,作者会采取相反的做法:首先说明困境(影响),然后阐述起因,最后给出解决方案。
有时逻辑结构并不那么容易发现,此时就需要着重关注能够在阅读时突出显示重要的字词、短语或句子,比如粗体字、斜体字……而一些连接词,如:“接下来”“因此”“最终”也同样是重要的线索。
了解这些线索可以发现暗示结构的信号。
第三变换节奏
先略读理解书的大意,并筛选出对自己重要的内容:
要了解一本书的内容,可以先看书的目录,然后用半小时的时间快速略读,翻阅完整本书,对自己更有价值的章节细读,无关的内容可略过,略读能大量节省阅读时间和精力,并快速判断出书里的哪些内容需要进一步阅读。
其次要有效精读:
完成略读,筛选出需要的精读内容,收集每个章节的重点,然后将它们拼凑成完整的观点,具体步骤如下:
1)从每一节、每一章中寻找最具概括性的句子。
2)基于已找出的句子概括本章或本节的核心观点,字数在30字以内。
3)基于这些概括句,写出一本书的概括句,字数在140字以内。
如何找出最具概括性的句子?
靠近开头或结尾的句子,转折词、疑问词之后,诸如“……其实并非如此吧“的句子,或者是在装帧部位和正文重复出现的句子。
同主题阅读:
在读一本书的时候,如果对书中的内容有困惑,可以找同一主题的几本书同时读,以此来加深自己的理解,解开自己的困惑。同主题阅读的方法主要有平行阅读法和交叉阅读法。
平行阅读法:找出两本书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果能深入思考产生不同点的原因,那么自然就能做到从不同角度审视同一事物。
交叉阅读法:就是寻找不同观点间的交叉点的方法。具体说,就是发现“两个观点究竟存在什么差异”“发生分歧的地方到底在哪儿”的技巧。
平行阅读法和交叉阅读法的区别:
平行阅读法是找出不同点,也就是找出两本书有什么不同;而交叉阅读法是找出交叉点,也就是思考“同一主题的两本书,观点从哪儿开始发生了分歧”“辩论的焦点是不是发生了变化”之类的问题。
遇到实在是读不懂的书,也可以先放一放,读一些跟这本书更接近的书。那些暂时读不懂,但跳一跳,能够得着的书,其实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太轻易就读懂的书,反倒对自己不会有太大的收获。读书是个慢活,急不来。细水长流,彼此陪伴,只要有心,终有一天“书”会成为你生活中最佳的伙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