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微信被两个新来事物强行占领,一个是微课,一个是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大名如雷贯耳,但我一直并不是很在意,即使我曾经报过一个关于思维导图的微课,浏览过几个展览品,但一直束之高阁,未曾去听过课。当时我就觉得,所谓的思维导图大概就是大纲的细化,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即使是现在,我也是如此认为。然而突然有一天,我很想运用思维导图。
那天,我正在做《拖延心理学》的笔记。可别误会,我可不是捧着厚厚的一本在啃,它只是熊猫书院的精读版。熊猫书院是针对现代社会国民读书过少而开发出来的一个读书软件,他根据地域将报过名的全国几十万人划分到若干群,彼此鼓励监督,按照其列出来的读书计划进行阅读并进行周测。说来幸运,第一周,浑沌状态,书院给什么,我就看什么,也没想其他的,比如做笔记什么的,周六就直接裸考。考试期间,迷迷糊糊,依着最可能性的原则几分钟搞定答案。谁知分数出来,居然考了95分,可惜看解析就跟看天书差不多,能考高分纯属侥幸。
到了第二周,想着这次可不能再靠猜题蒙混过关,要不然参加书院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乎,我就开始做笔记。我没想到的是,书院给的是精读版,虽不算是字字珠玑,但要从中再精简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虽然每天阅读内容只是短短几百字,但我的笔记越做越多,耗时太久,输入与输出完全不对等。当我做第四次笔记的时候,我终于爆发了,我把笔一丢,本子一扔,就此弃之不用。又不想浑浑噩噩地熬过读书计划,又不想做繁琐的累赘笔记,这时,十多天前报的思维导图课程出现在我的脑海中。由于笔记已完成大半,再做一次思维导图大大浪费时间,我并没有去试行我的新想法,周六直接参加考试。这次比上次强太多,大多题目都能手到擒来,但记忆依然比较散乱,只能单独地去看每一个知识点。这次,我只考了93分,但靠的是真本事。
第三周,我开始运用思维导图。正如我先前所说的那样,我认为思维导图就是大纲的细化,大纲从小到大谁没做过?于是,我提笔就做。第一笔总是很艰难。我迟迟不能下笔,因为我不知道我这一笔下去是否是开了一个好的头,或者根本就是一个美丽的错误。最终我还是下笔了,并依着自己对读书内容的理解逐步完善了我的第一份作品。下笔之后,才发现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很多地方往往是水到渠成,不用犹豫太多,很自然地就提笔往下写写画画(画的是简单的线条——枝干与框架,而不是图)。期间,我也去试着听了那个关于思维导图的微课,想着自己摸索的始终不如人家专业的。然而,除了美观之后,我觉得并没有什么本质不同,真的用图画来代替文字以便记忆更是被我嗤之以鼻。这得多浪费时间啊!而且,明明文字也能起到相同的效果。很快地,周六到了,这次做题完全不同以往,感觉思维非常清晰,每一个考点我都能对应到我的思维导图当中,并能串联起来。题目实在太简单了!果然,这次我拿到了满分。
回想我运用思维导图的这一周,我发现思维导图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工具。它能帮你以较少的时间整理思路并建立一个知识框架。由于这个知识框架是自己思考和总结出来的,带有极其鲜明的个人色彩(别人看到我的思维导图可能会摸不着头脑),所以记忆深刻,很难遗忘,很适合相对简单的初高中学习。如果知识量比较大,这时可以考虑做一个汇总思维导图和若干分支思维导图。然而,它并不像某些专家炫耀得那样惊为天人,无所不能。说实在的,它毕竟也只是一个思维工具,它依然有着自己的局限性。思维导图更适合归纳总结,就拿读书来说,一般要通读一遍,大概了解这本书说的是什么之后,才方便使用它。思维导图的各个枝干和文字也基本来源于书本,可能是书中的关键字,也可能是自己经过思考而独创的总结字句。零散一点的却有着某种不是特别紧密关联的知识点的记录才是它的主场。因此,对于比较复杂的知识点或者彼此有着互动、深层次的系统性知识点就有点望洋兴叹。
另一方面,不要太去在意思维导图,我们毕竟只是普通人,我们只要简单地运用思维导图解决一下学习的记忆问题、整理思路,而这也正是思维导图的作用。这并不是什么难的事,实在没必要去花费金钱精力去报所谓的培训班。思维导图是一个个人烙印很重的思维工具,没必要去追求模式化,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至于美观、美图都只是奢侈品,而非必需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