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一个故事。
昨天我在地铁站等地铁的时候,一个中年妇女突然凑过来问我:“你到哪儿?”
我转过头看着她,脑袋里面各种浮想联翩。“她想干嘛?诈骗?尾随?还是勾搭?”“垂涎我的美色?这年龄也太大了吧!”
大家设想一下,一个素未谋面的人,突然问你你的目的地,你是不是内心都有点膈应和猜忌,直觉上第一时间就不会跟她讲真话。
我瞄了地铁线路一眼,随便给她说了个地方。等我胡诌完后,她退开一步,让出身后一位老婆婆。原来是这个老年人要到这条线路上的某个站,大概是第一回坐地铁,不知道什么时候下车,想找个人带她一下,指指路。
哎,原来是这样,你早说嘛。害我白紧张一番。你们说,这是不是表达不清、逻辑不明的典型案例。如果她一开始就明确地说明用意,我们就能很愉快地达成共识,何须猜忌来猜忌去。
工作中也有很多人这么说话。
举个例子。这是一段工作汇报:
约翰说他不能参加下午3点的会议。强说他不介意晚一点开会,明天开也可以,但明天10:30以前不行。唐杰说他明晚才能赶回来。会议室明天已经有人预定了,但星期四还没有人预定。会议时间定在星期四上午11点可以吗?
在听到最后一句话之前,你可能听得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如果这段话再长一点,估计你就要打瞌睡了。
但如果这样说:“今天的会议可以改到星期四上午11点开吗?因为这样对约翰和强都方便,唐杰也能赶回来参加。而且本周只有这一天会议室还没有被预定。”是不是一下就感觉思路清晰了。
这就是把话说到点子上最重要的一招——结论先行。来自芭芭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
“想清楚,说明白,知道说什么,怎么说”,是我们希望达到的境界。如何说话说到点子上,让人愿意听、听得懂、记得住,《金字塔原理》给出的方法是: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
其中结论先行是最重要也是普通人最容易理解掌握的一招。
结论先行就是一段话只有一个中心思想,并且把它放在最前面。
为什么要结论先行?
1.因为结论后置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人类的大脑,只能逐句理解我们表达的思想。大脑会默认,我们的前后句表达具有某种逻辑的关系。如果我们不预先告诉受众这种逻辑关系是什么,受众会自动去推导,从中寻找共同点,将我们所表达的思想归类组合。这就容易造成信息误差。
比如说,刘墉老师《说话的魅力》里有个案例。隔壁赵太太上气不接下气地跑进来,大声喊着:“不得了啦!李太太,不得了啦!你家小毛在巷口玩,一辆砂石车开过来,紧急刹车,你家小毛就倒在车前面……”还没等她说完,李太太就自行脑补了小毛被砂石车撞倒血肉模糊的惨状,哐当一声倒在了地上,心脏病犯了。赵太太赶紧喊来救护车,一边拉着李太太的手,一边喊:“李太太,你可别死,你可别着急,你听我说完啊,你家小毛倒在地上,我们冲过去看,看他自己又站起来了,一点没伤,真是走运啊!可是你……你怎么不听我说完啊!”
2.如果我们的表达句式很长,或者信息量很大,对方会由于逐句理解产生疲劳,我们的听众或者观众就会走神,或者直接略过。那我们表达的后半段,对受众而言,都是无效的。
3.结论后置容易让人产生猜疑。比如之前地铁站那个例子。又或者说,有个同事过来问你:“你今天有空吗?”你怎么回答。如果说没空,万一他是要请你吃饭呢?如果说有空,万一他是要你今天帮他值班呢?如果他不是一开始就说出结论,是不是会引起你的诸多猜疑?一旦先有了猜疑,你们的沟通就会花费更高的时间成本来解释。
结论先行能让受众更加清楚地理解我们所说所写的内容。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督促自己少说废话。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结论先行适用于正面肯定地表达。如果你是要得出一个否定的结论,记得先赞美对方。如果这个时候还是结论先行,很容易遭人嫉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