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这节课,有很多收获:一、老师从“落实语文课程任务”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阅读本文,在关注文本内容和人物的基础上,用语文的方式“传承和理解中华革命文化”。他紧扣单元的“语文要素”,结合课后思考练习,准确地提炼出阅读本文的“核心目标”:学习关注外貌、神态、言行,体会人物品质的方法,受到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给学生的阅读活动指明了方向。
二、老师善于挖掘出“文本教学价值”。语文课程承载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老师引导学生品析人物的神态、外貌和言行,为的是让学生抵达人物精神与灵魂;他拓展相关的资料,为的是让学生更能深刻地感受到“伟大的力量”,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文化的教育。
三、搭建合理的“阅读活动支架”。
一是探究支架。阅读的过程就是探究的过程,老师用“探究李大钊的人物形象”作为“探究支架”,让学生在自读中先找一找,在随后的交流中,他聚焦于“神态”“言行”“外貌”,体会李大钊的品格;再“透视细节”,直抵李大钊的精神。“品人物品格”支撑起了整个阅读的探究过程。
二是有效的两次“资源支架”:第一次,老师给学生提供李大钊在监狱中所受酷刑的资料,让学生体会到李大钊对党的无限忠诚,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心。第二次,老师出示红四团、刘胡兰、董存瑞和当代共产党人的相关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深刻地认识到“伟大的力量就是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心”,必然激发学生奋发的力量、理想的信念。
建议:老师在本堂课上将语文要素落实得到位,资料的搜集、整合是教师给予,应激发学生主动分享资料的欲望。若能在课堂上由学生结合单元主题梳理、汇报搜集到的资料,再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的搜集、整合、使用资料的能力是否会有更好地提升?
在联系实际学习传承革命这个环节,学生在感悟李大钊高尚的革命精神、对革命文化有充分的认识后,可以联系实际,让学生去写一写,“选择合适的描写方法”描写身边先进人物表达对他们的崇敬和缅怀。我想,革命文化会植根于学生心理,更有深远的意义,实现立德树人的语文课程功能,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