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对于匆忙完成的这篇,我实在不好意思发出来,日记写习惯了以至于写文章都成了日志风,怎么能这样?把每一周的阅读和每一篇读后感都用心的去完成,还有,记得去严格地去写一篇规规整整的文章,这周就算放过你了。
一周要读完一本书,我读的完么,我坚持的了么?
一周还要运动四次,游泳、跑步,打球。。。。时间花在运动上了,还有时间读书么?
最近工作忙,我还要加班怎么办?这个周末考驾照,下个周末又要跑马拉松,我应该是没有时间每周读完一本书的吧?
。。。。。。。
以上这些都是我在开始“一周一本书”计划的时候,在脑子里不断闪现的问题。似乎总有一个心里的小虫在阻挡自己实行一个伟大的计划。
而事实上,除了朝九晚五的正常上班外,我的这一周是这样渡过的:
周一晚上,加班到八点,回家后写完随笔发在简书,然后开启本周的阅读:周濂《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得人》。说实话,我并不想装睡,但是读了三篇,晦涩难懂的政治和哲学思考,我真的读不下去了,于是早早入睡。
周二晚上,游泳队的固定日活动。盛队又训练了我一通,想要提升速度并没有那么容易,于是游了一千米疲惫不堪。回家的地铁上继续看书,依旧对这本书没什么好感。
周三,下班后留下来画完了一个智能项目的流程图,因为担心下雨,本来约好的江边10公里,只能各自在小区里跑了。睡前,继续阅读。
周四,又是运动的一个晚上:打羽毛球。七点半的时候闹钟提示知乎live的产品经理课程马上要开始了,于是匆匆回家准备上课。也是睡前,再读上几篇。
周五下午和周六,练车,练车,疯狂的练车,好在周日的科二一把过。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书摘先姑且不说读书的质量如何,最起码我竟然每晚睡前都开始看书了,再看看屋里的电视机和天猫精灵,我真的有两周没有光顾他们了,而之前在追的歌手、街舞似乎也没有那么爱了。
前几天还和美玲在讨论读书时间的问题,当时还在想如何能够挤那么多的时间来看书呢,下了班有做不完的事啊,这么几天下来,没想到时间还真的有很多。蓑依说她每个晚上睡前读一小时的书完全不成问题,你无论多忙,有多少杂事总要睡觉的吧,而睡觉之前看书就是这样自然的事。
所以,一周一本书也就没有那么难了,最重要的是你的习惯。或许之后,你可以一周两本、三本。
再来说说阅读质量吧,我认为在周五之前,我并没有真正开启这本书的阅读模式。因为在这之前,我只是把它当做一篇篇晦涩的哲学文字来读的,并没有找到它的乐趣,这本身也是我心里的那一点偏见在作祟。
我的偏见从蓑依对这本书的介绍开始:周濂和刘瑜是夫妻,但同样是文集,这本书却没有刘瑜的那本子弹有趣、易读。
什么?周濂是刘瑜的老公?他是什么样子才能配得上我们的女神。于是一颗八卦的心呀,开始查周濂这个人,教育背景相似,都是属于研究政治哲学的学者。
不对呀,我们女神的理想,可是找个高高大大的男生,“他就那么随便一帅,我就那么随便一赖,然后岁月流逝……”于是翻来照片,也还不错,倒是有几分英俊。
好吧,周濂这个人我可以接受,于是来愉快的读书吧。
好了,一开始就没那么顺利了。黑格尔、萨特、罗素,怎么全是一些哲学、意识形态?同样是写哲学的思考,刘瑜就能写的如此接地气,如此有趣。所以,我决定放一放。每晚翻上几篇,但确实没有深入的时候就已经困意十足,拿这本《装睡》来催眠还真是不错。
从周五晚上开始,似乎是一个神奇的转机,我早早关掉手机,准备看几篇好入睡,没想到却读出味道来了,发现没有那么难懂了。我开始做笔记,开始勾勾画画,我发现他的文字里也多了一些趣味:“不就是”“又怎样”的朋友,“笑而不语”的大多数人,关心政治的“傻子”。周濂老师从现象中说出大道理,他就像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带你一层层的思考和剖析问题。
渐渐的,在阅读的过程中,偏见消失。习惯和熟悉了周濂的话语体系,虽然还是有那么多我看不太明白的哲学语言,但是至少我可以饶有兴趣的读下去,内心也不再是拒绝了。
书中有一篇《我们都是一小撮》:“要做淡定的一小撮,而不是狂热的大多数”,“只有成为世界的一小撮,才能真实地看清世界”。这是周濂老师对思考问题所持的态度。我们的生活也是充满着偏见和世俗的观点的,如果真正看清问题要让自己的思考站在“一小撮”人的角度,这样才能保持理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