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本书带你看懂,关乎国运的都城之兴衰与变迁~

一本书带你看懂,关乎国运的都城之兴衰与变迁~

作者: 薛宝钗的冷香丸 | 来源:发表于2021-10-14 00:51 被阅读0次

      1983年9月,中国古都学会在教育部和民政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在陕西师范大学成立。同时,在首任会长、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的主持下,古都学者就如下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古都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历代都城变迁的原因和规律;古代都城的特点和历史分期;不同古都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等因素;六大古都的历史与地理、考古与文物、古建与苑囿,古都名称的变迁;历史上非汉族政权建立都城的意义等。该学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古都学的诞生。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很大程度上,古都学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视为城市科学与历史地理学交叉的一门边缘综合性学科。从根本上说,古都本身就是一个贯通古今的概念,它既涵盖了历史上的都城,也包括曾作为古代都城的一些现代城市。因此,中国古都学的研究对象应囊括两方面:其一是历史上出现过的所有都城;其二是曾作为都城的现代城市的历史变迁。从哲学辩证法来说,二者既是同一个对象的不同侧面和阶段,又是互为基础的矛盾统一体。

      在已故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史念海先生的遗作《中国古都和文化》一书中,通过深入的实地考察与研究论证,从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军事地理等宏观地理角度,将三千余年古都的兴衰史融会贯通,并提出中国的古都应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的概念。

      概括来讲,广义上的古都指的是:凡是作为一个独立王朝或政权的都城,并已经成为政治中心的就应该被视为古都。经史念海先生反复考证,符合这一定义的古都全国共有187处。狭义上的古都则不仅是独立王朝或政权建立的都城,还应该具有较为长久而不是过分短暂的建都年代,其遗址的现代地理位置应该是确切的而不是模棱两可的推论式臆断,应距现代有关城市较近,而不是相距较远的废墟。经史念海先生具体核定,符合这一定义的古都全国共有65处。

      这一见解在1990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古都学会第八次学会年会上,与会者一致通过。并将这65座狭义上的古都作为今后中国古都学的研究对象,同时申报有关部门对65座古都中遗留的珍贵文物加以重点保护。

      正如书中所示,都城作为一国之根本、政权的统治中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其研究内容无疑是相当丰富的,涉及跨学科多领域。基于此,其研究方向中的若干问题要尤为注意:

(1):古都的形成条件及其发展变迁

(2):古都的建置与沿革

(3):古都的自然环境及其评价

(4):古都及其腹地的研究

(5):古都的经济与文化

(6):古都的战争史与兵要地理

(7):古都的整体与局部规划

(8):古都的对外交流与国际地位

(9):古都的旅游资源及其保护与复原

      随着近年来中国古都学研究内容的不断拓展,从历代建都制度、都城选址原则、都城规划建设、都城具体职能等方面,抑或以某一具体都城为例,从其地理位置、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人口、交通状况、对外交流等细微处,我们都可以看到古代帝王对于都城的选址可谓慎之又慎,半点马虎不得。

    《吕氏春秋·慎势》有云:“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那么问题来了,天下之中的所在地该如何选择?又为何要选择天下之中为都城?

      对此,《周礼·地官·司徒》中有着恰如其分的阐述:“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

      用白话文来说就是,用土圭之法测量土深,观其显示的日影长短,求得不东、不西、不南、不北之地,也就是“地中”。夏至之日,此地土圭的影长为一尺五寸。之所以作如此选择,是因为“地中”是天地、四时、风雨、阴阳的交会之处,也就是宇宙间阴阳冲和之中心。当然,在不同历史时期中,都城的选址原则虽必须围绕关乎国运这个中心基本点,但却必然会随着时局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譬如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入侵。然而,对于《中国古都和文化》的研究范畴而言,这似乎又是另一个话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本书带你看懂,关乎国运的都城之兴衰与变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ooeo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