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nt Eastwood,好莱坞赫赫有名的硬汉明星兼导演、制片人。
因为名字的后半截“Eastwood”暗合中文“东木”的直译,被广大中国影迷亲切地称为东木先生。
作为一个在电影界深耕六十载的老艺术家,东木的作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令人咋舌。
也许你对他的名字表示陌生,但一定听说过他同时拿下奥斯卡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的两部作品——《不可饶恕》(1993)和《百万美元宝贝》(2005)。
以及最近几年在中国上映的《萨利机长》,也是他执导的电影。
《萨利机长》迄今为止,东木参演过48部电影,导演过39部作品,担任过18部电影的制片,制作过9部电影的音乐,参演和执导过的影片在世界级知名电影奖项上提名过26次,获奖14次。
这位履历闪闪发光的老艺术家,是个名副其实的励志爷爷。去年,他以88岁的高龄又为我们献上了一部自导自演的佳作——
《骡子》The Mule
这是一部取材于真实事件的电影,围绕“贩毒”这一题材展开。
8年前,密歇根州警和美国缉毒署联合行动,逮捕了一个非同寻常的毒贩——87岁的里奥·厄尔·夏普(Leo Earl Sharp Sr.)。
夏普是获得过铜星勋章的二战老兵,战争结束后,曾专注于萱草花的嫁接技术,取得了业内不小的认可。晚年陷入财政危机后,在他雇佣的墨西哥花农的介绍下加入了西诺拉毒品集团。
十多年间,他每月从边境运送100到300千克可卡因到底特律,成为专为黑帮运送毒品的“毒骡”。
运毒时间之长,运毒数量之巨,以及87岁的高龄,使夏普成为墨西哥毒贩中的传奇。
编剧尼克·申克受邀将《纽约时报》关于夏普的报道改写成了剧本《骡子》,而东木则自导自演了这部影片。
影片的魅力不止于故事的精彩刺激、险象环生,更在于东木赋予这一传奇人物的内在情感和精神。
总览整部影片,我们似乎完全感受不到主角厄尔是个十恶不赦的毒贩,而是看到了一个垂垂老矣的老人在时代变革中的落寞无奈,在家庭矛盾中的愧疚自责,在经济困境中的自我救赎。
固执的厄尔把那种脱离时代的恐慌,变成了讽刺与咒骂。
和世界的格格不入,和年轻人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将厄尔推离到社会的边缘。这才是他去充当“毒骡”的根本原因。
在厄尔看来,这个世界对他既不公正也不友好,他必须拼命加油,为自己找到一条出路。
对家庭的愧疚让我们感受到了厄尔温情的一面。
厄尔在反思自己将近90年漫长人生时发现,一心想出人头地的他,不仅是个在事业上落伍的糟老头儿,还是个失职的父亲,差劲的丈夫。
一生争强好胜,没打过败仗的他,却在自己的家庭中,一败涂地。
他心心念念要弥补过错,想在妻女面前扭转乾坤。于是他用自认为正确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即使家人并不需要他这么做。
这个年近90岁的运毒老爷爷,不仅内心深处对家人有着不外露的深情,对社会上的弱者也充满悲悯和同情。
那些他冒着生命危险非法得来的钱,经他的手变得温暖而有价值。
当然,除了对家人的深情款款和对贫弱的侠肝义胆外,东木的终极目标是把厄尔塑造成一个具有典型美国精神的人。
贩毒在厄尔眼中成了一份高薪工作。在这份工作中,他只需要做到认真、机智、从容,就能做到最好。
因为认真,他从未吃过罚单,降低了被审查的风险;
因为机智,他不仅应付得了警察,还能轻松搞定警犬的鼻子;
因为从容,他访老友、下馆子,在吃吃喝喝玩玩乐乐中就轻松地避开警察的天罗地网。
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影中的厄尔已经脱离了“毒贩”这一身份,他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生性自由并会享受生活的人。
《骡子》的着力点一直集中在主角的内心世界,在这一点上,它和国产同类题材电影有很大不同。确切地说,国产电影更重故事的精彩,而非人物在情感、性格上的丰富。
比如,同是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湄公河行动》。
影片以中国商船在湄公河金三角遇袭,13名船员全部遇难,且在船上查获90万粒毒品为开端,全程讲述如何查明真相、揪出幕后黑手,还遇难同胞清白的故事。
整个影片节奏紧凑,紧张刺激,观众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故事情节的推动上,对影片中的人物并不能形成十分深刻的印象。
稍加注意就会发现,正面人物尚有性格特征可言,而反派们无一例外地缺乏人情味儿。人物仅仅区分好坏即可,完全不用深究,因为人物性格要为故事情节让位。
《骡子》则把重点放在了人物的性格、心理方面,故事本身一点也不复杂,甚至多少有点单调。
这样的差异,让《湄公河行动》看起来更容易热血沸腾、心跳加速,而《骡子》却仿佛更加内敛深刻、回味无穷。
此外,东木的这部影片倾向于启发观众思考,而国产电影往往注重对观众进行现身说法式的教育。
以毒贩或被杀或自杀或被捕、吸毒者吸毒过量惨死为结局,我们的犯罪片更像是一部禁毒教育片。
比如《门徒》。
故事讲述的是身为警察的阿力卧底到毒枭昆哥手下做“门徒”,最后将毒贩一网打尽完成警察使命的故事。
这部影片的每个环节,乃至每个细节都是在教育人们远离毒品。
昆哥作为大毒枭从不沾毒,自己的大女儿抽烟也被他劈头盖脸地骂,这是从毒枭角度进行教育;
阿芬为了向吸毒的丈夫证明毒品是可以戒除的而吸毒,最后悲惨死去,这是从吸毒者的角度进行教育;
而阿力最后陷入迷茫空虚,差点也要陷入吸食毒品的深渊,这是从警察的角度进行教育。
相比之下,《骡子》的教育意义更加贴近对家庭的重视。相比我们的禁毒教育片,这部影片更像是一部文艺片。
如果撕掉“毒贩”的标签,老厄尔并非大奸大恶之人,反而还有着几分真诚与可爱。他的结局甚至被赋予了一种侠客式的道义。
厄尔最终得到了家人的原谅,就像影片结尾处阳光盛放下的萱草花所昭示的——爱永远不会被遗忘,如同一粒深植入土的种子,总会迎来吐露芳华的那一天。
纵观国产同类题材影片,不难发现,我们的影片大多从警察角度来叙述故事,警察往往是主角;而欧美国家的“毒战片”,则热衷从毒贩的角度来叙述故事,毒贩充当主角。
就连电视剧也不意外,美剧《绝命毒师》《毒枭》就是经典之作。
这样的差异,一方面与欧美国家对犯罪电影的审查条件颇为宽松,导演和编剧拥有更大的自由度有关,也与他们推崇独行侠式的个人英雄主义有关。
换句话说,他们更愿意把“毒贩”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人来塑造。
《绝命毒师》而我们也开始越来越关注这类电影对人性更深层次的剖析。早在2002年,被影评界盛赞的《无间道》系列,在这方面就有极大突破。
表面上惩奸除恶的警察实际上是黑道派来的,而看起来无恶不作的毒贩反而是卧底警察。
影片不仅把故事梳理得逻辑清楚、情节紧凑,还把人物复杂的心理历程也展现了出来。两位影帝的双男主设置,让这一系列作品更加吸睛。
角色不再平面化符号化,而是倾向于更加立体与复杂。身为警察免不了动摇,身为贩毒集团的重要分子,一旦穿上警服也有想做一个好警察的念想。
他们对自己的身份一时认同,一时排斥,角色的心理变化也成为电影演绎表达的重点。
东木的这部《骡子》,同样是将人物心理特征的刻画当做影片的核心,故事完全为人物塑造服务。
快要90岁的厄尔仍然有着超乎寻常的求胜心——哪怕是做“毒骡”也要做得比年轻人好;出生入死地运毒,更像是他在家人面前证明自己“并非没用”的一种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尽管并不正确,但这仍是厄尔在实现他所认同的人生价值。
因此到了最后,厄尔真诚的忏悔也让人动容。这一点,东木在电影里对故事原型做了改动。
法庭上的厄尔并没有听从律师的安排“成功脱罪”,而是真诚地喊出了压抑在心口许久的那句“我有罪”。
在这个片段的表演中,东木也格外动情,想必老先生为电影事业奉献了一生,也觉得冷落家庭心怀亏欠吧。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东木找来亲生女儿来扮演片中女儿了。
东木把自己的人生感悟代入后,让整个影片除了紧张刺激外,还温情脉脉。
每一句对白都发自肺腑,东木将自己暮年对人生的真挚情怀都放在了这部作品里,让影片除了拥有犯罪片的紧张刺激外,还拥有一种“放飞自我、张扬情感”的艺术性。
最后,不得不再次感叹东木先生对艺术的执着和奉献。他在电影中的表现,也真正诠释了那句“每一根皱纹都在演戏”。
在豆瓣的作品页面,还有一部有望交由东木执导的电影《命悬一线》,预计上映时间是2020年。
据传,这一部关于美国人道主义工作者杰西卡·布查南被海盗劫持的自传电影,已经被华纳买下版权。
作为《骡子》后的又一部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如果导演真的是东木的话,那时他已经90岁了。
或许,他可以成为世界上最年长的导演,甚至是奥斯卡最佳导演呢。
本文作者 | 亦安 @文化咖孵化工场成员
本文由文化咖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