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吃鱼是痛苦的事情。一是不喜欢鱼的腥气,我们吃的是河鱼,相较于海鱼来说,腥味更大一些,小孩子对于这种气味会更敏感,因此那时候我也不爱吃鸡蛋。二是在吃鱼的过程中因年纪尚小不可避免的出现“卡壳”。
被卡住是件很要命的事情,如果不想去麻烦医生,那么在家里就得吞咽一些较“硬”的食物以将不太严重的“卡壳”消掉。我们家通常会让孩子多吃几口米饭。一般情况下,三五口米饭吃下去,卡住的小刺就跟着下去了。如果这招不见效的话,家长会让多喝一些醋来软化鱼刺。毕竟鱼刺的主要成分是钙,醋可溶解钙。这是学了化学之后才明白的原理。
一般在河边或者海边长大的孩子会练就出一项吃鱼的本事。小鱼、大鱼、多刺鱼、无刺鱼,都可以毫不费力大快朵颐。
长大后渐渐对于味道变得不敏感了,鸡蛋也能吃了,鱼也能吃。离家外出后,特别想念母亲的手艺,会打电话询问做法之后尝试烹制一番。对于菜谱及其他生活经验,父母很乐意传授给自己的孩子,毕竟不想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上变成“弱者”。
因为小时候在生活上被母亲娇养惯了,对于烹饪始终无法理解到精髓。比如今天是第多少次尝试烹制鱼已经忘记了,但是对于做鱼的步骤还是不明白。大概自我总结的肉类的菜需要的配料是葱、姜、蒜、八角、花椒之类的,酱油、料酒、醋、蚝油、豆瓣酱依据个人口味来添加。
依照这个原则,冷锅下油,待油热后将洗好切好的一块块鱼肉面积较大的一面下入锅中,大约煎2分钟之后翻面再煎。这一步很关键,因为鱼皮会沾锅,处理不当翻过来之后锅底会留下一层白白的胶原蛋白。这种关键时刻对于我这种生活经验欠缺的人来说,注定会失败的。准确的说是一次也没成功过,至今不明白原因在何处。
勉强翻过面之后,再用带着鱼皮的锅煎几分钟。之后下入姜、蒜、花椒。炒其他肉菜的时候,我会用小铲子在锅内拨出一块小小的区域,以炒香姜、蒜和花椒。煎鱼是不可能有这块小小的区域了。所以看着没爆香的姜、蒜、花椒,着实让我不舒服了一会。
紧接着倒入开水进行炖煮。选用开水和冷水还是有讲究的,开水炖煮出来的汤是奶白色的,冷水则无法达到这种效果。母亲烹制菜肴使用酱油的情况极少,因为酱油会掩盖菜肴本身的颜色。我们那一片的大多数家庭都有这个讲究。
用小火大约炖煮一段时间之后,这个时间是多久我说不好,因为我不喜欢掐秒计时的烹饪手法,全凭感觉来做菜。等到汤呈现奶白色时,放入盐、十三香进行调味。
感觉距离出锅还有十分钟时,下入葱叶与葱白,等到完全煮熟后,出锅装入大碗中。这样就得到一碗雪白鱼肉和奶白鱼汤,同时点缀着青、白葱叶的炖鱼。我爱吃鱼冻,炖煮鱼时会多放一些水,这样可以多得一些汤。鱼吃完后,剩下的鱼汤晾凉放入冰箱保鲜,第二天可以得到一碗结实的鱼冻。鱼冻比鱼肉更有滋味,因为炖出的精华都在鱼冻里了。
在家里我是吃鱼的主力人员,尽管放开肚子吃,还是剩下很多鱼肉。看来第二天的伙食有着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