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气越来越热,很多人都脱去了沉重的外套,体验短袖带来的“自由”。
转载自《沈阳脑康心理专科》
但我有位朋友却为此很是烦恼,没有了长长的外套遮掩,她就会暴露出冬天时“野蛮生长”的身形。
其实,这位朋友一直都在通过锻炼控制体重,但也总是忍不住会“多吃一点”。
比如在上班时,一杯奶茶、几包零食才能让她保持头脑清醒;
倘若晚上在家里加班,要是旁边不堆满薯片、果冻这些零食缓解,痛苦程度堪比服刑。
“心情不好就想吃,吃完心情更不好”——她就这样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而在这种循环之下,工作压力和负面情绪没有得到解决,体重反倒是急转而上。
老实说,这种“一言不合就开吃”的状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
心理学家将这种症状定义为:情绪性进食,是指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没有节制地吃东西。
虽然说,我们常用“吃点好的”来安慰别人和自己。
但如果“吃”真的变成了情绪的救命稻草,它就很可能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
01.
借吃消愁,愁更愁
吃东西对于缓解人们的负面情绪有帮助吗?
毫无疑问是有的。
脑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当面对压力时,大脑的“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我们的身心会进入一种“战斗模式”:瞳孔散大、心跳加快,以及新陈代谢亢进、肌肉工作能力增大。
而“吃东西”,则可以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把我们的“战斗模式”强行切换到“修养模式”。
于是,我们的主观感受就会放松下来,实现了“借吃消愁”的目的。
但是,“借吃消愁”一时爽,但却不能一直爽。
情绪性进食的刺激无法维持很久,并且会给身体和心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研究表明,当面对压力时,皮质醇激素上升,这会让人们更渴望高热量的食物,因此,高糖、高油脂、高卡路里的食物往往是情绪性进食的首选。
于是,肥胖、营养不良等健康问题接踵而至,心理上的失控感也随之而来。
这种失控感会降低我们的自尊水平和自我评价。
不可否认的是,“吃”无疑是一种最容易执行且成本较低的解压方法。
然而,当我们依赖于“吃东西”来作为主要的情绪应对机制时,就会陷入不健康的恶性循环:
产生负面情绪 → 有吃的冲动 → 吃了过多的食物 → 产生负面情绪 → ......
一旦进入这样的循环,我们就被卷入了“越来越胖、越胖越丧”的漩涡,不再有心力去解决真正需要解决的情绪问题了。
02.
戒不掉的情绪进食,怎么解决?
要避免情绪性进食带来的危害,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01
了解各种情绪的不同反应
焦虑、愤怒、恐惧时可能会感觉胃不舒服、胸闷、呼吸困难……
抑郁、难过、感到压抑时可能会什么都不想做、变“懒”、做什么事情都难以专注......
切切实实地体验过自己的情绪,当它们来临,我们便可以分辨出来。
提醒自己:“千万不可用暴饮暴食的方式来加以逃避”,应当予以自己正确的心理疏导,避免情绪化进食的发生。
02
放慢进食的速度
当我们的进食速度变慢时,我们身体的饱腹感会更加明显。
防止情绪性进食,降低吃饭时的速度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其次,当我们放慢饮食速度时,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到自己生理上的饥饿程度,从而及时调整,避免摄取过量食物。
03
合理宣泄负面情绪
当出现负面情绪时,可以通过行动来进行宣泄,当然这个行动并不包括吃东西。
约上朋友去转一转,或者出门跑跑步、打打球。
用运动和社交来平衡情绪,使自己处于积极的精神状态之中,借此就能避免情绪性进食的发生。
04
保证足够的睡眠
研究表明,睡眠不足会使瘦素(脂肪细胞产生的激素)下降,进而增加人们的饥饿感。
而睡眠充足的人,疲劳感会降低,也会增强抗御摄取“慰藉性”食物的欲望。
不熬夜,保证优质的睡眠,是防止情绪性进食的关键,也是维护好身心健康的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