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重温老片《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电影是导演张艺谋1991年的作品,根据苏童小说《妻妾成群》改编。电影和原著小说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虽然可以讲述同个故事,表现同种精神内核,但在相互转换的时候要保持着完全一致,还是难度极高的。
换句话来说,任何一部小说要拍成电影都会不可避免的要进行不同程度的改编。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就是如此。为了对比理解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这两天又把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看了一遍。
相比电影,个人更喜欢小说。人物角色设置固定,主要是陈老爷和他的四位姨太太,场景设置简单,主要围绕陈氏大宅展开。主题未变,都是讲的是通过对颂莲悲剧命运的描绘,重点表现了四个女人如何为了一个老男人而互相绞杀。
用原著的话来说,就是四个女人齐拴在一个男人的脖子上,互相争宠,像一棵濒临枯萎的藤蔓在稀薄的空气中相互绞杀而争得那一点点空气。
下面谈谈小说和电影分别带给我的感受:
看小说《妻妾成群》,苏童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在简洁细腻的描绘下,展现了一个极度可悲的女性生存世界。在那样的世界里,作为弱势的女人又能如何。而更可悲的是,女性的不自知,也觉得这样的男权理所当然。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显得更为客观。无论情节怎么演变,以上帝的视角不加感情的客观地叙述着,感受着那份真实的残忍。为我们铺展开那幅弥漫着一股压抑,颓废感的画面……
——白衣黑裙,面容疲惫的有些呆板的女学生刚踏入这个陌生的陈家大院,心底里怯懦拼命投进一盆凉水获得清醒。在这当了太太就不能让别人轻慢。她有大学生的心高气傲,也有身为妾的虚与委蛇。可以说苏童是说故事能手,能将你带入他的世界,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却也知道那是虚无。
再看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纸上的文字经了音乐声像的处理,人物镜头特写直观的画面,虽直观,相比小说少了想象的美感。在剧情上,与原著相比,编剧做了较多改动:小说里没有刻意描绘那灯笼,只在老爷陈佐千过五十大寿时府里才点的。
而在电影里,灯笼成了贯穿全剧的主线,点灯、吹灯、封灯,这种明暗的仪式感里,得势与失宠,女性的依附,一目了然,这改动意境更佳。
但把原小说中颂莲的短发齐耳变成两个麻花辫子;死人井变成了楼顶的死人屋,个人觉得以上这两处改动并不好,女学生短发齐耳相比大麻花辫更显清纯,井的意境也好过死人屋。
电影中,如陈家大院的规矩要求各房太太每晚听吩咐。通过这种仪式感进一步奴役女性,以满足男性专治特权。女人们站着等候召唤和宠幸,女性地位卑贱可想而知。
自由对这个陈家大院里的每个人来说,都只是奢求,他们不能拥有,也不敢奢想。对这些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来说,死也许是离开这里的唯一方法。
“在这个院里女人算个什么东西,像猫像狗像耗子,就是不像人。”在此家庭中,四个太太同时受到家庭的束缚、压抑。
无论是信佛守旧的大太太毓如;笑面虎笑里藏刀的二太太卓云;还是戏子出身的梅珊,知识分子颂莲他们都无法逃脱那个时代封建束缚,转向互相残害。五姨太依旧还是来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们有的不是幸福开端,而是悲惨的结局。
在影片里,开始时,接颂莲的花轿渐渐远去,而颂莲则朝着镜头向我们走来。这是一个方向的对比,我们看到了一个主动逆着两千余年的封建传统而行走的女人。仿佛体现出,颂莲是一个不安分者,她一直不安于封闭而压抑的环境。
以女主想要反抗这个时代而最终不得为悲剧就此谢幕,疯了的颂莲像个孤魂野鬼在陈府里游荡,悲剧收场。小说和电影所讲故事内容基本一致,但两者毕竟不同。在电影改编小说的过程中,还是流失了一些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小说里描绘的图画代入感极强,看着小说,脑海里可以形成一幅幅的图画。如“正午的阳光在枯井中慢慢跳跃,幻变成一点白光”,“苍白的泛着水光的手在窗户上向她张开,湿漉漉地摇晃着”,“幽蓝的死水”,“井水是深蓝色的,水面上也浮着陈年的落叶,颂莲看见自己的脸在水中闪烁不定”……运用色彩和光影来营造气氛,渲染着情景。
总体来说,小说的意境更为清淡,更细腻,更让人赏心悦目。
小说里,插叙了一段颂莲与陈老爷初次见面的情景,给她提前过了十九岁生日,电影里面少了这个篇章。没有更好的表现出颂莲的学生特性。
电影里面增加挂灯笼、捶脚的细节,无论在和画面色彩上,都艳丽,和陈家大院的衰落女人们的悲惨命运形成对比。
电影里表现好的一面还有,电影里字幕夏、秋、冬、又夏,一个轮回,构成了影片传统的单线叙事结构,一年四季,独缺春天。运用象征寓意告诉我们,在陈家大院,这些女人没有春天,她们永远活在没有春的季节里。家是社会的缩影,也反射出这是一部没有“希望”的社会。
在这没有春的家里,我们在为陈家的这几位太太的命运而感叹和挣扎,被“挂灯”、“捶脚”、“点菜吃饭”以及阴沉的陈家高宅压得透不过气,在这样的批判中进行着反思……
小说和电影的最大区别在于,我们看电影是在看导演和编剧所展示给我们的东西,非常直观。而看小说呢,是我们自己所理解的东西,我们在看小说的时候是在用自己的想法去想小说里的人物、事物,那是无限大的,而这在电影里在一定程度上被局限住了。
虽说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在一些方面改变了原小说的初衷,但不得不承认它也是一部改编的不错的电影。小说的意境想完全搬到电影里的境界,那也是一种理想的化的境界了。
网友评论